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3-07-19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安门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

  一、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卜算子·咏梅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充分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三、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已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学这首词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暂、柜、籍、韶、狱、犬、渊、彻、革”九个生字,掌握“薄”、“间”两个多音字,理解“聚精会神、争分抢秒、千方百计、鸡犬不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刻苦读书学习的。

  3.感悟到书籍对于毛泽东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毛泽东酷爱读书的。联系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的热情与刻苦。

  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áo单薄 bó微薄

  间 jiàn间隔 jiān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

  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5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要停下来仔细看一看一幅世界大地图。驻足凝望让这个少年思绪万千,有了新的认识和决心。

  2.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说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担当变革改造世界的责任。

  4.用“他想到……他进一步想……他又想……”句式来说一说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思考。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了严谨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5.通过朗读比较句子情感表达效果。

  6.怀着胸中的澎湃之情来朗读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导读文中“世界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感受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7.小结:从这时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读书的收获

  1.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2.分组进行“读书”活动。读一读毛泽东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