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集合

2023-07-19

鸟的天堂教案集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2学会3个和生字,理解16个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

  重点: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作用。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

  理解课题。

  “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初读课文。

  听录音,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

  默读课文,通过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读词语。

  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

  5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6题。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深入阅读课文第一、二大段,着重分辨第二大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起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听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指名听写在灯片上,出示灯片全班校对订正。

  解释词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比较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我们陆续跳到一只船上。”其中的“陆续”能不能换成“继续”?

  读句子,说说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第4自然段的三个句子,次序能不能换?为什么?

  小结:这一段具体描写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

  3学习课文第二段。

  听录音,思考:这一段写的作者第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情景?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棵榕树还是几棵榕树?从哪里看出来的?

  默读第8自然段,用-----划出作者的见闻,用——划出作者的联想。

  全班讨论、交流。

  重点句子灯片出示。

  小结:有了这些联想,把树当作动物或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勃勃生机。

  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榕树的在和茂盛?使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不有哪些原因?

  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这闪经过“鸟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鸟?为什么?

  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4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3题。

  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第三、四大段。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2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听录音,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鸟儿了吗?

  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灯片出示。

  找到一对反义词

  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

  小结: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

  作者写鸟多,用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

  小结:这一段运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

  配乐齐读第12、13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这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那么多的鸟呢?

  归纳段意。

  3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指名读课文。

  “留恋”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

  4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4、5题。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依照第12、13自然段“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鸟的天堂教案集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3、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句意: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鸟的天堂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榕树的远景、近景图,鸟的天堂中众鸟纷飞的录像;出示有关练习题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有些榕树上住着许多鸟儿。鸟儿们成天在树上飞呀,叫呀,生活得那么自由,那么欢乐,所以人们把这儿叫做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二)资料交流,解决问题。

  1、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检查交流情况。

  (1)能利用资料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如: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里有些什么鸟?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老师随机利用课件或展示台展示有关资料。

  (2)不能解决的问题存疑,留待理解课文时解决。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

  1、学生谈到生字新词的问题时,出示课件(或小黑板)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不可计数、静寂、留恋、停泊、缆绳、颤动、木桩、高塔、应接不暇、一簇、纠正、缝隙、昨天、灿烂。

  2、学生谈到读书时,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进行评议。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五)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那美丽神奇的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好标记。(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

  (1)填空练习:

  课文写了作者________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在________,只看到了________,没有看到________,所以他认为________;但当他第二天________再经过时却看到了________,他觉得________。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

  3、全班交流:

  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还不能解决的继续存疑,老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为什么说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5)“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六)作业:写字。

  提示:“拨、纠、概、桩、昨”与“拔、叫、既、庄、作”比较记忆,知道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桨、楚”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一样宽。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鸟的天堂》,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本节课留下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1、作者第一次来鸟的天堂,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板书:大榕树)

  2、指名读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交流。

  ①读一读你找的句子,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板书:远、近)

  ②句子中的“逼近”可换作什么词?表示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4、(课件展示)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从远到近,又描写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书:大、美)

  5、四人小组讨论,画下你找到的描写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出示句子,感受榕树的“大”和“美”。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我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1)自由读句子,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树大、根多、枝多)

  (2)你能用另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不可计数”吗?(“不计其数”)

  (3)“卧”字说明了什么?想象: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能用你学过的词语赞美一下大榕树吗?

  (4)读句子,体会榕树的大!

  (师范读,生评价,指名读)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