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2023-07-18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1

  一、导入。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读一遍全文,请大家把这段话找出来。(“吾资之昏……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也可用“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这一段)    

  教师:龟的胜利和兔的失败都可以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从中借用四字来说这一点。(“自力”“自败”) 

  二、正音、解词。   

  内容见a。 

  补充:①“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要注意“其与……无以异”这种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这样看来,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僧”,专指贫僧。     

  三、整体感知。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写给子侄们看)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也要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要点:①反复说明不要依*聪明而要勤奋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可谓情深意长;②用蜀鄙二僧设喻,能发人深思,可谓深入而浅出;③用读者口气说话,如“吾资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语气亲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家说说。(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父母、‘师长等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四、练习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见a),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读,读得层次鲜明。 

  ②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 

  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逮”“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读,但须有批评意。    

  ②“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③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有肯定之义,但要轻轻带过)。 

  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 

  ②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纯是蔑视口吻。 

  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①“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②“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③“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示诫;“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诫,“自力”示训,皆当重读。  

  五、趣味练习。 

  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赀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说明]如教室里没有投影设备,也可用听读法:教师先慢读一遍,略作解释,再读一遍,然后学生发言。    

  小结:改文将富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恃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遂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去过了。 

  问: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言叙事的特点吗?(简洁、典雅,有许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六、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感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美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 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

  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

  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惭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 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 :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

  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  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为    语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体温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wéi  做、求         昏hūn  愚笨   之  往

  怠dài 松懈             语yù  告诉、对  说0

  虚词:

  无以:没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  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  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细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 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

  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缜密。    

  (4)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5)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

  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 一词多义:之 

  3、 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 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 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 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 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 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 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 布置作业: 

  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恃:凭借,依靠 越:到了

  之: ①的 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 ③前往,到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 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8

  教材分析: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彭端淑一生勤奋好学,著述很多,《为学》是他的《白鹤堂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文章是一篇论说文,提出中心论点后,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关系,同时,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中心论点,结构严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初步认知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自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熟悉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彭端淑,字乐斋,清朝四川三才子之一,早年做官,后辞官回乡,于锦江书院讲学著书,著名的有《白鹤堂集》等。(可讲一个作者在任或辞官的小故事)指名读内容听作者的故事学习文学知识听故事走近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1、  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正音、断句)2、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听读课文,做出标记。自由朗读课文齐读课文使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并熟悉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布置自读任务: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译课文。1、  在笔记本上写出译文。2、  质疑问难,组内讨论。3、 向教师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齐声朗诵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准确断句。 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布置作业1、  背诵2、4自然段。2、搜集古今中外勤奋学习的例子 巩固知识、开拓视野。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理清论证思路,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深刻内涵,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树立“*勤奋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志向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要求思考:文中哪些道理和事例与其相符观看动画回答第二段讲的道理和龟兔赛跑的道理一致,第三段的故事内容与其相符激发兴趣并初步感知课文 检查复习出示投影1、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2、检查背诵内容检验学习成效巩固所学知识    分组探究学习1、 布置任务:深入研究课文,为本课设计一个条理清晰的板书(层次、论证方法、中心论点)2、  引导交流各组的讨论成果,及时更正和评价1、  讨论完成板书设计2、选出代表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准确把握课文脉络大胆质疑要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解决提问与老师、同学讨论(鼓励争论)鼓励并培养探究精神   交流反思引导: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通过勤奋学习有所成就或自恃“聪明”反被所误的实例,并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何不足,说说学习本文后是否有所提升。自由大胆的交流有所学知识融入学生的价值观课后作业课下积累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对文章主旨理解的深入与延伸教学反思对古文的学习容易陷入僵化、死板的误区,所以让学生充分自读、消化,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更加实用的,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堂的活动量和思维量都比较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世界观。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9

  一、导入。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读一遍全文,请大家把这段话找出来。(“吾资之昏……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也可用“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这一段)

  教师:龟的胜利和兔的失败都可以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从中借用四字来说这一点。(“自力”“自败”)

  二、正音、解词。

  内容见A。

  补充:①“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要注意“其与……无以异”这种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这样看来,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僧”,专指贫僧。

  三、整体感知。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写给子侄们看)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也要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要点:①反复说明不要依靠聪明而要勤奋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可谓情深意长;②用蜀鄙二僧设喻,能发人深思,可谓深入而浅出;③用读者口气说话,如“吾资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语气亲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家说说。(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父母、‘师长等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四、练习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见A),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读,读得层次鲜明。

  ②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

  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逮”“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读,但须有批评意。

  ②“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③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有肯定之义,但要轻轻带过)。

  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

  ②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纯是蔑视口吻。

  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①“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②“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③“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示诫;“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诫,“自力”示训,皆当重读。

  五、趣味练习。

  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赀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说明]如教室里没有投影设备,也可用听读法:教师先慢读一遍,略作解释,再读一遍,然后学生发言。

  小结:改文将富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恃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遂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去过了。

  问: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言叙事的特点吗?(简洁、典雅,有许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六、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感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教学准备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旬子《劝学》片断。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作者简介  1)、学生简介。  2)、教师相机补充。(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2、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初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2、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3、 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三、再读课文1、 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2、 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3、 全班交流、答疑。相机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4、 仿照课文注释的形式给文中词语进行注释。先独立进行后进行全班交流。四、精段研读1、 朗读文中所讲的故事,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情感。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3、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五、拓展延伸1、 试背课文。2、 出示荀子的《劝学》片断,对照学习。3、 成功需要条件,但有条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讲述一两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文章表达的观点吗?六、作业1、 背诵课文。2、 写一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印证“贵在立志而为”。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11

  一、导入。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读一遍全文,请大家把这段话找出来。(“吾资之昏……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也可用“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这一段)

  教师:龟的胜利和兔的失败都可以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从中借用四字来说这一点。(“自力”“自败”)

  二、正音、解词。

  ①“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要注意“其与……无以异”这种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这样看来,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僧”,专指贫僧。

  三、整体感知。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写给子侄们看)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也要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要点:①反复说明不要依x聪明而要勤奋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可谓情深意长;

  ②用蜀鄙二僧设喻,能发人深思,可谓深入而浅出;

  ③用读者口气说话,如“吾资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语气亲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家说说。(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父母、‘师长等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恃:凭借,依靠     越:到了 

  之: ①的       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  ③前往,到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 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布置作业 』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解题,简介作者情况

  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了解如下内容:

  1.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2.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 积累内化

  1.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年级下册语文《为学》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 

  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为    语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体温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wéi  做、求         昏hūn  愚笨   之  往 

  怠dài 松懈             语yù  告诉、对  说0 

  虚词: 

  无以:没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  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  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细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 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 

  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缜密。     

  (4)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毅力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5)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 

  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