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案

2023-07-18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剩余;并通过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分的结果和横式的对比,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空间二)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并通过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余数的特点。

  (3)(空间三)借助“用小棒摆五边形”的活动,结合前面摆三角形、摆正方形的活动,深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对比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具:白板课件

  学具:学具袋(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用6根小棒摆三角形”,重点:复习表内除法,难点:解决除数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它就藏在学具袋中,快打开看看它是谁呀? 生:小棒。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和小棒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师:请你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比比谁摆的最快?

  生:动手摆。

  师:你摆的可真快!能告诉大家“你摆一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你呢?

  生:我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指两人说完整话)

  师:也就是说:(课件出示)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

  2、用6根小棒摆三角形,复习表内除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出这样的6根小棒,(课件出示:依次排开的6根小棒,并在“每

  3根摆一个三角形”前面出示“6根小棒”。)

  师:接下来,“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大家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谁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在白板课件上操作)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我摆了2个三角形。 师:摆完了吗?嗯,6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正好摆完。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记录刚才摆的过程?你说呢?你再说说?

  生:6÷3=2(个)(师板书)

  如果学生写成6÷2=3,师:谁跟他列的不一样,你们同意谁的?说说理由。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吗?

  生:因为“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 师:这里面6是?3是?2是?

  师:在除法算式中它们都叫什么,谁还记得?

  生:6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

  师:这个算式读作:(生齐读:6除以3等于2。)

  (二)“用7根小棒摆三角形”,重点:引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 师:(课件上把小棒依次摆开,并把6改成7,同时添一根小棒)现在是几根小棒? 生:齐说:7根。

  师:“7根小棒”,还是“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把你摆的结果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并商量一下,这回该用怎样的除法算式来记录? 生:同位合作。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

  生:指名到白板边操作边说。

  预设:7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2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生如果说不全,教师要引导说全)

  预设:7÷3=2或者7÷3=2剩1根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除法算式展示出来) 师:这里的7是?3是?2是?1是?

  师:在除法算式中,我们知道7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那这1叫什么呢? 生:余数。(就是剩下没有分完的那部分。)

  师:重新规范板书:7÷3=2

  师:为了区分商和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六个小圆点,看像什么呀?(像省略号)然后写上余数1。这个算式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生:指名读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 )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 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该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 ,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

有余数的除法例1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