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E.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设计: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尝试根据图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 。
活动准备:
1、梅花图片,墨梅图。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梅花图片,认识梅花,激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许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二、欣赏墨梅图,了解作者与古诗名字含义。
1、了解古诗题目含义。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墨梅图,你知道为什么叫墨梅图吗?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了解古诗作者。
教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三、欣赏图文课件,理解古诗内容,学习古诗。
1、欣赏课件。
教师:原来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画的一幅墨梅题的诗。
2、尝试根据图文,学习古诗。
教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分别说说每幅图都说了什么?
3、解释古诗意思。
教师: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4 、感受古诗意境。
教师: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 请同学们闭起眼睛想象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四、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1、教师根据图谱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一遍。
2、朗诵古诗。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同学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身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只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同学填写。]
朗读表示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示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示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他人的夸耀,更不需要他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身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身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安排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作者善于画梅,也喜欢咏眉梅。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全。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等词的意思。
2、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梅识美,品其“淡”“清”
1.欣赏梅花图片,教师解说:梅花真美啊!走进梅园,各种颜色的梅花就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瞧,这是粉红的,像——霞,这是白色的,如——雪,这是淡绿的,似——玉。梅花真美啊!漫步于梅园的小路上,感觉整个梅园都被梅香浸透了。是啊,无论是粉的、白的,还是绿的,都显得是那么的淡雅高贵,清秀脱俗。(板书:淡)
2、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教师相机出示,学生齐读。
二、“墨梅”解题,初识王冕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看图,这是什么梅?(墨梅)
2、为何称作它为墨梅?(因为这是用墨画出来的梅花。)
3、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4、而说到画墨梅,当属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造诣最深。(出示王冕简介,生快速浏览。)
5、我们一起来把王冕的名字来写一写,注意“冕”字的上半部分和感冒的“冒”是一样的,中间和下面的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切不要写成“曰”字。
跟着老师书空。
6、王冕爱梅啊,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上的梅花盛开了(图片出示),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出示墨梅诗)。
三、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指读、正音、吾、砚。
3、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à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4、老师再请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古诗来读一读。(个别读。)
5、读得字正腔圆。刚才老师听出你在“吾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的读一读。
6、齐读(师用手势引导)
四、自读自解,梳理诗意
1、同学们再来自由地把这首诗来读读,想想:你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
2、生自读古诗、交流。
3、“吾家洗砚池头树”是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4、吾家就是我家(板书:我),古人说吾我们现在说——我,这是古今语言表意的不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首诗中还有一处,古人说:个个花开,我们现在说——朵朵花开。
5、“个个花开淡墨痕”是指梅树上的朵朵梅花盛开了,画在纸上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6、“不要人夸好颜色”是说不要别人去夸它的颜色有多么的好。
7、“只流清气满乾坤”只要在天地间留下清香。
五、图诗相融,人梅合一
1、众所周知梅花的色彩是十分淡雅的,在王冕的《墨梅》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个个花开淡墨痕)。(补足板书:淡墨痕)
2、同学们看图(出示墨梅图),因为梅花很淡雅,所以王冕——(用淡淡的水墨勾勒出梅花的样子。)
3、画纸上只留下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个个花开——(淡墨痕)
4、你能读出淡雅的味道来吗?(生读)
5、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可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生沉思)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冕的生平。
6、出示:默读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7、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生: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生:退隐山林
8、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王冕?(我觉得王冕不追求名利。)
9、说的好,答应求画他可以得到金钱,选择做官他可以得到权力,这些对于王冕来说不过是浮云,一个“淡”字道出的是王冕一生对名利的淡泊。(板书:淡泊名利)他不正像这墨梅一样。(生齐读:个个花开淡墨痕)。
10、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读诗。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1、为何不用“留”(补足板书:清气)先给两个“liú”组词。
(留下、留存)(流动、流泻)
12、字音相同,意思却不同读出来感觉也不同。听老师来读读这两个字流(手势起伏,声音悠长)师:留(用手一点,干脆短促。)
13、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来读这两个字。(生读)
14、把这种感觉再放到诗中去读读,你有什么感受?(我觉得“流”是会动的,而“留”好像是静止的。)
15、你的感觉很妙,宋代诗人林逋在他的诗《山园小梅》中是这样写梅花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示)(指读、齐读)
16、你们发现没有林逋是怎么样写梅花的香的啊?(暗香浮动)
17、显然梅香是会动的,它是浮动的,流动的。所以只流清气满乾坤应该是用上流动的流(板书:流)。谁来读出梅香流溢的味道来?(生读)
18、散发在这广阔天地之间的是梅花的清气。这清气更指的是王冕怎样的精神?(他不追名逐利、清正、他鄙视权贵、淡泊名利、甘于淡泊)。
19、这清气已化作了王冕一身的——(板书:清白正气)
21、从元末到明初,朝代在变,不变的是王冕的那一身——清白正气。
22、无论是对待他鄙视的权贵,还是与自己相濡以沫的老朋友相处,甚至是在万人敬仰的皇帝面前,不改的还是王冕那一身——清白正气
23、不要人夸、只流清气这就是王冕精神的写照啊。你能读出这种气节来吗?
24、这就是王冕: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幻灯出示)
25、这样的王冕,我们由衷地——敬佩、敬重、敬仰。女生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6、这样的王冕我们不得不敬仰。男生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7、这样的王冕我们怎能不敬仰?(出示墨梅图并配乐)
28、一支遒劲的梅枝斜伸出来,朵朵晶莹剔透、朴素淡雅的梅花缀满枝头,似乎很透着一股淡淡的墨香。王冕不就是这一株傲然于世、孤芳自赏的独梅吗,此时人化作了梅,梅化作了人。(师读)
29、诗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问王冕?(对着一学生)王冕啊王冕,若是没有人再欣赏你的才华了,你会去找你老朋友泰不华吗?(不会,因为我不需要别人的欣赏,只要我的内心保留着高尚的情操足以。)
30、是的,因为在你的内心里坚信的是——生齐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1、我还想再问问王冕(对另一学生):王冕啊王冕,若是你到了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你会卖画给那些达官贵人们吗?(不会,因为清白是我一生不变的品质。)
32、是的,因为在你心里永远坚守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3、我们一起还想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六百多年过去了,朗朗乾坤里充盈的是否还是你那一身的清白正气(是,因为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4、王冕的《墨梅》有没有铭刻在你们的心中呢?让我们一起背诵《墨梅》。(生齐背)
六、托物言志,咏叹梅魂
1、同学们王冕的《墨梅》是借梅花的淡雅、梅花的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手法叫——(板书:托物言志)
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3、王安石为了表达对高洁情操的不断追求,他曾吟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陆游在他的《卜算子·咏梅》是这样写梅花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陆游是想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啊,所以他吟道——生齐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琼瑶的《梅花三弄》里也写到了梅花——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7、琼瑶是在赞美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呀,所以她吟道:生齐读: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8、同学们写梅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而梅花的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出示)生齐读: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
10、让我们再一次来把这些梅花诗吟一吟,诵一诵:(配乐生齐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七、书梅明志,与君共勉
1、师:同学们喜欢《墨梅》吗?(生答)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此刻王冕站在这幅墨梅图前,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八、踏春寻梅,走进自然
1、背诵古诗《墨梅》。
2、建议: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感受梅花的美。
3、搜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古诗句。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6
目标预设:
1.掌握字词,了解大意,感情朗读背诵,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及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感情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过程:
一、导入:
1.回忆背诵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2.交流资料:
王冕资料
本诗:托物写志的题画诗。
二、读诗(达到:准)。
1.自由读 指名读 会读的读 师范读 齐读。
2.引导理解:“砚、乾坤”并记忆。
3.指导读好题目,作者,并标出诗之间的停顿。
三、再读诗。(达到:懂)
1.看下面注释,读诗、理解。
2.汇报:自由谈理解。
3.提出疑难:互相结伴解决。
4.指导总结理解方法: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及当时背景,加上想象。
5.连起来说诗意。
四、品味读。(达到:美读)
1.自由读,那句诗给你感觉最深、淡为什么?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汇报交流,相机引。
[1]后两句:最能抒发作者的情感(不以追求色彩艳丽讨好别人。做纯洁、高尚之梅的人)。
板书:梅 人(清气满乾坤)
[2]前两句:世上有墨梅吗?(没,作者自己画的墨梅)
小结:清雅、淡雅、素雅、清气……这梅是“天然雕饰而成”。(板书:花开淡漠痕)
[3]作者赞赏梅花吗?讨论。
归纳:前两句写自己画梅的特点,后两句借梅咏人。拖物言志:像梅花一样有清气。
[4]诵读。(节奏、停顿)
五、总结,延伸。
1.写梅花的诗:《梅花》
2.拖物言志的诗:《竹石》
3.作业
抄写、默写本诗。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伊始,趣亦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五颜六色的花吗?那你们能用恰当的词语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花吗?
生:用恰当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
师:那你们喜欢梅花吗?能说明理由吗?
生:说明喜欢梅花的原因。
师:同学们喜欢梅花的原因都不同,你们知道吗?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喜欢梅花,还记得王安石的那首《梅花》吗?一齐背一遍吧!
生:齐背《梅花》
二、初读感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梅花的诗,它的题目是《墨梅》。(板书)同学们看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解诗题。(黑色的梅花)
师:我们知道世间有红色的、白色的梅花,怎么还有黑色的梅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解开这个谜团吗?那我们就把书翻到第九页,看注释① 。
生:看书明诗题之意。
师:水墨画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知道吗?把书打到40页仔细观察,画上的墨梅有什么特点?
师:原来这是一首题画诗,我们以前也学过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那是苏轼为惠崇画的一幅来画题的诗,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题画诗是王冕为自己画的一幅墨梅题的诗,关于王冕,同学们能交流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吗?
生:交流王冕资料。
师:简单介绍王冕情况。
师:王冕是怎样为自己的画题诗的。他要表达什么样的心志呢?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先划好七言诗的节奏2、2、3)
生:自由读诗。
师:反馈读诗情况,纠正字音,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诗意。
生:小给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反馈学习情况点拨指导,相机介绍:文房四宝、国画的种类和技法。
生: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师: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文章叫借物喻人,例如上学期我们学的《白杨》借白杨的什么特点?赞美谁的什么精神?今天我们学的《墨梅》诗就是借助墨梅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心志,这样的诗叫咏物言志诗,这一组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三、感悟诗情。(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高尚品格)
师:你们欣赏王冕的做人态度吗?佩服他吗?那就试着读出你的敬佩之情吧!
生:自由练读,组内赛读。
师:想把这么好的古诗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
四、总结升华。
一朵朵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一们只留清气满乾坤!
板书:
梅 花开淡墨痕
墨梅 咏物言志
人 清气满乾坤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9
教《墨梅》有感
本学期开学,我翻开第九册语文书后,惊奇地发现《墨梅》一诗的文字变了:“朵朵花开”改成了“个个花开”;“颜色好”改成“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改成“流”。一篇文章略作改动不足为奇,可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全诗竟改了六个字,怎能不令人困惑?
最令人头疼的是这首诗在《古诗文七十首》中有,很多学生都背得出来,新版教科书《墨梅》一诗的文字为何跟过去不同?应该怎样给学生讲呢?
为了弄懂其中的原由,我去查阅了许多资料,原来这首诗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即所谓“版本异文”。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图上的题画诗是王冕自己的笔迹,应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所以教材选择了这个版本。
“个”,古代写作“箇”。《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声。”竹枚是古人用于计算的工具,是许多长条形的竹片儿。后引申为物量词。最初只是用于计算竹子的单位,唐代以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两箇黄鹂鸣翠柳”,是用于计算鸟类。在这首诗中,则是用于计算花朵。那时的语言习惯就是如此,是不可以以今律古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难理解的一个字是“流”,我让学生由诗句联想到一个词——芳香流溢,并让学生说说这里的“流”应这样理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这儿的“流”是流溢的意思,是说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人间。并让学生品味“流”与“留”哪个更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id=797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 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 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学生填写。]
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附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
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七、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墨 梅 元 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
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 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
(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
(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 说说,读读.
(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 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 (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 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 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3
设计意图: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诗句简练,言浅意深。活动中我将注重让孩子观察画面,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尝试根据图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
活动准备:
1.梅花图片,墨梅图。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梅花图片,认识梅花,激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许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二)欣赏墨梅图,了解作者与古诗名字含义。
1.了解古诗题目含义。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墨梅图,你知道为什么叫墨梅图吗?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了解古诗作者。
教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二)欣赏图文课件,理解古诗内容,学习古诗。
1.幼儿欣赏课件。
教师:原来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画的一幅墨梅题的诗。
2.尝试根据图文,学习古诗。
教师:请小朋友来说说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分别说说每幅图都说了什么?
4.解释古诗意思。
教师: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5.感受古诗意境。
教师: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请小朋友闭起眼睛想象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三)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1.教师根据图谱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一遍。
2.幼儿多形式朗诵古诗。
3.集体完整吟诵古诗。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术区进行墨梅画。
附: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
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2、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梅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他的清香越芬芳。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这节课,我们读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补充板书:墨
2、了解诗人
说到王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已经学过的课文《少年王冕》中我们就认识他了,谁可以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王冕为这幅墨梅画所提的诗
4、解题
看着这幅画,想想诗题“墨梅”是什么意思?(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自读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准确而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
2、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释古诗
1、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真棒!现在请你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生长地点 —— 洗砚池头
形 态 —— 个个花开
颜 色 —— 淡墨痕
气 味 —— 清气
交流提问: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 (骄傲自豪)
生读诗句
(2)出示墨梅图
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不俗气)
(2)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
(3)请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此刻你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2、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呢?
板书:(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现在你可以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吗? (生说诗意)
3、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我们大家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示“流”“满乾坤”
流:流溢 满:弥漫
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4、自己试着联系诗句,说说你眼前的这株梅花。
5、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谈气清吗?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是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同桌讨论讨论。
色淡——清雅高洁
气清——淡泊清高、不计名利
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
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那样)
小结:对呀!(板书)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想想我们之前学习的《石灰吟》也是如此,像这一类的古诗就是就是“托物言志”。
小结: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篇15
学习古诗《墨梅》
T=25分钟
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