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2023-07-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发展自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歌舞组、美术组、过桥组、接力赛组)小组标志和情境图、学生分8个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一个筛子、一张投掷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 小朋友周末时你们都是怎样度过?(若干学生回答)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周末活动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吧!(投影出示歌舞、绘画、走独木桥、接力赛跑画面)从这4幅图中,你看出什么?你能给这些小组起出相应的名称吗?(歌舞组、美术组、过桥组、接力赛组)大家同意吗?今天我们小朋友也分成了8个小组,如果让你们和这4个小组一起活动,你们组准备选择哪个组?轻轻地商量一下,然后举手告诉我。(小组轮流汇报,老师发给小组标志和情境图:请上来拿小组标志和情境图)

  2. 刚才大家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小组。下面老师就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对本组情境图上的活动进行讨论,说一说: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组长要做好记录。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3.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 刚才,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下面请组长汇报,我很想听听你们讨论出的问题。

  二、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 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跳舞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拉手风琴的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其他哪个小组能回答?(13)怎么知道的呢?(9+3+1=13)还可以怎么算?(9+1+3=13)奖你一个金色音符。你们还提出了什么问题?其他歌舞组也可以补充。还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歌舞组的小朋友合作的真棒,提出了这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老师奖励你们各组一颗合作星!

  2. 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看美术组,请他们来汇报他们的结果。小组长B在教师的指引下汇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这样的:画国画的有几人,画水粉画的有几人,已画好的有几人,美术组一共有几人?谁来回答?(学生回答,奖励调色盘)第二个问题:.

  美术组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老师也奖励你们各组一颗合作星!

  3. 汇报过桥组场面的讨论结果。

  下面请过桥组汇报。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引下汇报:我们组通过仔细观察,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桥上有几人,桥下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已过桥的有几人,还有几人没过桥?谁知道?(学生回答,奖励一只小鞋子)你们还提出了什么问题?

  4. 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最后一组接力赛组的小组长汇报你们的结果

  (1)小组长D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汇报:最后,由我来说说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有几队参加接力赛,一共有几人。第几队跑得最快,第几队跑得最慢?谁会回答?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第一队跑得最快,第二队跑得最慢?(奖励一根接力棒)

  (2)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爱动脑筋,看图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多答案。真是了不起!

  5. 讲述: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套圈!请小朋友看屏幕:这里有5个小动物,从前往后套,每套中一个小动物就能得到相应的分值,套中第1个杆得1分,下面谁能接着猜一猜?(学生汇报套中第2个杆得2分,套中第3个杆得3分,套中第4个杆得4分,套中第5个杆得5分。)如果一杆都没套中怎么办?说得真好,没套中就不得分,记0分。每人可以套3个圈。

  6. 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7. 指名说说:他一共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5+3+2=10)谁还有别的算法?(3+2+5=10)可不可以?

  8. 还有谁想套?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5、3、0)他的成绩与前面的同学比,谁好?为什么?(有一个每套中)他一共得了几分?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你想得第一吗?你准备怎么套?一个5分、两个10分、三个15分(演示)是这样吗?看来每人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15分)

  9. 下面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会套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由组长带领组员记录情况)

  你们组讨论出几种情况?(小组轮流汇报)

  3+1+5=9 3是套在哪个杆上的?1呢?5呢?3+1得4、4+5得9,所以得9分。(教师边问边演示)

  3+2+4=9

  3+3+3=9看看屏幕,这3个圈都套在谁的杆上?(小鸭)

  4+1+4=9

  2+2+5=9现在已经有几种了?还有没有不同的?

  4+5+0=9一起来看一看(演示)

  10. 讲述:小朋友你们可真棒!讨论出这么多种得9分的情况,老师真要好好的表扬你们,这颗最大的智慧星送给你们!

  三、游戏掷X子

  小朋友,你们还想玩游戏吗?请组长带领组员掷X子、记点数,每人掷3次,每掷一次组长做一次记录,最后看看你们小组谁掷的点数最多!

  四、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小朋友,这一节数学课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出示课题)

  最后,老师还想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小朋友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天鹅例题1。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

  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3)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

  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

  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演示课件,鼓励学生把这道题计算过程说一说。

  [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2、教学天鹅例题2。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

  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师:这道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在书的.方框里填数,指定学生说计算过程。]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习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

  刚才计算两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第l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先算什么?第2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面?先算什么?

  [概括: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加法在前面就先算加法,如果是减法在前面就先算减法。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67页“做一做”题。

  [指定学生说图意。指名列算式。]

  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接着学生计算,填方框里的数。做完后订正。]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题意,边讲边填,集体订正。学生说计算过程。]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十五的第2题。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算式。

  2、练习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

  我首先用丑小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然后演示天鹅飞来又飞走或飞走又飞来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加减混合算式的具体含义,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准备

  教 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点子图则让学生整体感知数与数之间的横向联系。]

  b.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然后同桌间互问互答。

  c.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来告诉你周围的小伙伴。

  [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a.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并适时指导,注意表述的广泛性。

  b.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

  c.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2.猜数游戏。

  提问:

  a.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b.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c.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它数字吗?为什么?

  [利用这个游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师: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此活动是为了初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小组活动,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创作培养儿童的观察、推理、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

  课件、图案串、图案纸条、图形等

  学具:

  彩色笔

  重点:

  找规律

  难点:

  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猪收到一份礼物,你们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2、无规律

  我先拿出一串,露出六个汽球,你能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吗?

  这么多不同意见,真难猜啊。

  ②有规律

  拿出一串,露出六个有规律排列的汽球,你能猜出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吗?(2循环)

  小朋友们猜的真准啊,为什么前面一串我们猜不出,后面一串都猜出来啦?

  (因为后面一串是有规律的)

  3、揭题

  说的真好啊,像这样按一定顺序重复排列叫有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小黑板揭示课题)

  4、挑战

  课件出示:黄红黄红黄红黄红,后面是什么颜色?按什么顺序排列?

  二、自主探索

  课件出示小象装扮六一庆祝图

  1、观察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彩旗、灯笼、花朵、小朋友)

  2、找规律(课件演示)

  你能找到这幅图里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吗?它有什么规律?

  彩旗的规律是按照红黄红黄两个一组反复出现

  灯笼的.规律是按照紫色红色紫色红色两个一组反复出现的

  花朵的规律是按照绿色玫红绿色玫红两个一组反复出现的

  小朋友的规律是按照一男一女一男一女两个一组反复出现的

  (多人说,说完整,同桌互说)

  小象不仅把房子装扮漂亮,而且屋外插满旗子,摆满木块,你知道后面是怎么摆的?

  蓝、黄、黄、蓝、黄、黄、蓝、黄、黄

  正方体、圆柱、正方体、圆柱、圆柱、正方体、圆柱、圆柱、圆柱

  表扬说得好的同学,拍手,生跟着拍,为什么都会拍?

  还会拍出有规律的不同节奏吗?

  你还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吗?(先欣赏再说)

  三、动手创造规律

  1、涂上合适的颜色,使他有规律.

  2、小组合作创造规律

  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个信封,请小朋友们用信封中的图片来创造规律,贴在纸条上,贴完了请组长贴到黑板上来。(校对)

  你能猜出下一个是什么吗?

  3、我们班男孩和女孩按一定规律可以怎样排队?

  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 认识物体)

  [说明: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 看一看、摸一摸。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 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 分一分、比一比。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 认一认、找一找。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 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学生想一想: 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 搭一搭、数一数。

  1.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 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三、 总结延伸

  1.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及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巩固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

  把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一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利用小青蛙比赛的有趣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自然地回忆起旧知识。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合作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进行有效的探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

  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小青蛙游泳比赛,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好吗?

  出示课件:练习三第1题。

  当出示48—40= 48—4=

  指名口答后让学生说说算法。

  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对先到达终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最后到达的小组要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第2题。

  先出示:94—60=

  37—6=

  同桌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第3题。

  复习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先出示:53+20 25+4 得数是几十多?

  指名估算,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再出示:86—30

  37—3

  问: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我们会估算了,那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估算你会吗?

  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3、 完成第4题。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图意你还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另一个条件。

  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指名说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 完成第5题。

  课件出示苹果和梨图

  出示思考题

  (1)、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4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括号里。

  小组派代表汇报。

  三、全课小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篇8

  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