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2022-11-08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flash动画,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根据“揠苗助长”字面意思理解课题,学生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信“巴望”,理解意思。巴望可以换成哪些词?(盼望、希望、渴望)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焦急可以换成(着急、十万火急、心急如焚)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你能帮他想个办法让禾苗长得快些吗?课件演示禾苗的生长过程(锄草、施肥、捉虫、浇水)

  b、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演示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信“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信“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信“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课件演示农夫的表情,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体会到农夫的开心?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扣信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由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骇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寓”、“则”、“宋”、“焦”、“疲”、“勃”、“闷”、“枯”8个生字,理解“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等词语的意思。

  3、运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读懂课文。

  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言意思。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吗?听说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写“寓”:同学们,“寓言”的“寓”是个生字,和我们学过的“相遇”的“遇”字长的很像,只要把“相遇”的“遇”的走之底换成宝盖头。(设计说明:用学过的旧字为基础进行新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识记新字更较容易。)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有一个地方容易写错。(第10笔和11笔)(写完“寓言”)

  简介寓言: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完成板书“寓言两则”“则”在这里是个量词,“两则”是指两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理解“揠”的意思:小朋友,你知道“揠”的意思吗?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           初读指导。

  1、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新词

  sòng        jiāo          pí

  宋  国     焦急       筋疲力尽

  bó          mèn      kū

  兴 致 勃 勃    纳 闷       枯死

  (2)自由读一读,如果还没有把握读准,可以借助一下拼音。指读。去掉拼音读一读。

  提醒:“宋国”的“宋”是平舌音。

  (3)指导写“焦”(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个“隹”字,下面是四点底,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的“隹”要写得紧凑,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开一些,把上面的“隹”稳稳托住。)学生在书上描红。

  2、初读课文。

  认识了生字,我们可以读课文了,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一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自由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           理清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              ,就把禾苗                  ,结果禾苗              。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式说一说故事内容。进行学法指导: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句是起因,第二句是经过,第三句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就要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就是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设计意图: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应该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读完一篇课文,让学生说一说主要内容,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其实,对于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是有方法可寻的,像本文写的就是一件事情,教给孩子说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渔”。)

  四、           精读指导。

  今天,我们运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要想演好,就必须读好,读出感情,怎样才能有感情呢?第一要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第二要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

  1、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

  2、演一演。(同桌分工,一个读,一个演,演的同学除了演出农夫的神态、动作以外,还可以发挥想象,加入一些话语等。)

  3、评一评。(评后再请一组学生演一演)

  对读和演的评价。教师相机点拨。(抓住关键词:巴望  理解意思,“巴”就是急切、迫切的意思,“巴望”就是十分急切、迫切地希望。天天 前天去过了,昨天去过了,今天也来了,明天还要去,没有一天不去。焦急  筋疲力尽  你有过筋疲力尽的体会吗?说一说,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兴致勃勃  纳闷 理解意思,儿子为什么会纳闷呢?他听了父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在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完成板书

  24、寓言两则

  巴望

  天天                    揠苗助长

  焦急

  筋疲力尽             纳闷       枯死

  兴致勃勃

  板书设计意图: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设计板书,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说这个故事。

  4、说一说。(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这个故事)

  五、           揭示寓意。

  1、当农夫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发现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会怎样?儿子会对农夫说些什么。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揭示出寓意: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3、举例说明: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像《揠苗助长》中农夫的例子,你能举一举吗?

  六、           成语拓展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很多已经演变成了成语,像以前学过的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今天学的揠苗助长,下节课将要学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以后会学到的……课件出示: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     坐井观天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过渡到刚学的知识,再到将要学到的知识,不但巩固了知识,使的旧知更具有系统性,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3、向你推荐:  (中国寓言网)

  (设计意图:把学生从可内引向课外,努力实践“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浅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

  本文内容是我在“区学科带头人”课堂考核中执教的,是借班上课的,拿到《寓言两则》这一课题,我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还是选择上《揠苗助长》,因为这个故事比较浅显易懂,而且有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在备课时,也想到了很多的东西,例如:“揠”和“拔”的不同之处,《揠苗助长》的原文等等,但是我想一节课不能给学生呈现出太多的东西,像“揠”的意思,我通过查字典知道是拔的意思,又通过查资料知道“揠”与“拔”不是毫无差异,“揠”虽指“拔”,但是特指“拔心”或“拔草心”,不是连根拔。这一点和不和学生说呢?说,可以给评委看出教师钻研文本的深度,或许印象会更好呢。可是,当我又仔细地看了一下书上的插图,图上呈现出来的是把禾苗连根拔,我想还是应该尊重教材,再说,三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到“揠苗助长”中的“揠”有拔的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搞那么深奥,更何况,这并非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还是舍弃了。

  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后,我设计了教学方案,设计中我尽量体现语文的特点,对语言的训练较扎实,但总觉得课的设计是四平八稳的,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可能不会太高,所以,我决定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虽然我一向不喜欢用“表演”,但是,想一想,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他们喜欢表演,为了让学生有兴趣,我还是决定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课文,虽然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我觉得,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对学生有好处的,都可以选择去做,都应该去做。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兴趣浓,第一组同学读书、表演都不太尽人意,这是学生的原始状态,怎样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时教师带领学生评一评,学生说的不到位的教师加以引导,再加上教师有机的点拨,指导,第二组学生朗读、表演就上了一个台阶。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目标较好地得到了落实。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4

  作者:温州实验小学  张坚鸥    转贴自:温州实验小学    点击数:107

  简单中见深度,朴实中见智慧——《揠苗助长》听后有感

  温州实验小学  张坚鸥

  《揠苗助长》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其中寓意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但这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面对这样一篇文章,章老师大刀阔斧,摒弃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琐的分析,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一、情境创设,贯穿全课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引领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文本的内蕴,让学生学得有情趣些。本堂课,章老师尽量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点创设情境,让情境创设贯穿全课。

  如课伊始,就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揠苗真的能助长吗?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当学到“老农是怎么拔苗”时,课件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此时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禾苗进行想象说话,在角色转换的虚拟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和小禾苗的情感合二为一。说出了许多充满童趣的真实的理解:

  生1:别拔呀,别拔呀!我的根都快被你拔起来了!

  生2:别拔了,别拔了!我都快要死了呀!

  ……

  抓住教材这个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话,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了“拔苗”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寓意的揭示埋下了伏笔。

  另外课尾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老师当成老农,“此时,你想对我说点什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尽情倾吐,寓言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课堂上不断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把教学自然地推向了高潮。如:

  生:老农,你也太心急了吧?禾苗是会自己长高的呀!

  生:老爷子,快别拔了呀!

  ……

  学生这些真实、生动的发言,点亮了课堂。我们看到如此用情境串起整堂课的教学,使感情朗读和语言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理解人物,理解寓意,有“一举三得”之效。

  二、巧妙点拨,富有智慧

  整堂课上,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使教学过程展开得比较充分,掀起了课堂教学的一个个小高潮。

  镜头1:刚开始课题导入是采用“猜成语导入”的方法,“三长两短”学生将它猜成“三心二意”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是三横比较长,下面是两横比较短,然后发现然后再纠正,这就是思维展开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镜头2:学习过程展开得比较好的是那个“好像”,问了好几次“到底有没有长高”,孩子们都说是没有长高的,这很正常的。当时老师很自然地暗示了一下,请同学们把“好像”读得突出点。或是故意读成“一天两天禾苗没有长高”,学生们便发现这样一写,就指禾苗没有长高了。学生这样就会领悟到用上“好像”其实是指禾苗有长高,只是长得不明显。这里的设计与点拨,显示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老师牢牢地把握住了文章的“训练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体现了“语文课要追求简单的深刻”这一思想。

  镜头3:

  当初读课文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得很简单“课文讲了一个人在拔苗”;另一学生讲“课文讲有一个人他影响了禾苗的生长”。学生的发言真实有趣,但显然没有概括到点子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学生来说,是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的。怎么说才能既简单又完整呢?本堂课中,章老师就是进行了巧妙的点拨“古时候有个人,他急着想要怎么样?就把禾苗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如此一扶,学生的回答便水到渠成。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从不太懂到比较懂,懂得不大多到懂得挺多”,从“不大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展开比较充分,符合我们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做法。

  三、字词理解,特色有效

  从这节课的执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的字词教学非常有特色,有的做动作有的作比较有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如在初读时理解“一大截”,老师是指名一学生与自己比高矮。通过做动作,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了“一大截”的现实含义。学习“喘”字时,先是让学生给它找找朋友。然后做做“喘气”的动作,说说“这气从哪儿来?”从而理解“口字旁”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积累带“喘”字的成语——气喘吁吁。如此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另外,本堂课教学中有个词处理得特别好,那就是“筋疲力尽”。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找找句子,“这个人从早上一直拔到晚上,拔得“筋疲力尽!”然后老师只是说“这个人拔啊拔,拔得怎么样?”学生说得多好啊——“拔得气喘吁吁,拔得腰酸背痛,拔得上气不接下气,拔得疲惫不堪,拔得大汗淋漓等等”,然后章老师一收“是呀,就是拔得这个样子,这就叫做“拔得筋疲力尽”。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很高明的,我们语文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悟来诠释“重点词”的意思,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书声琅琅,点亮课堂

  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也多样,读后老师都给予了鼓励性的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渐渐明晰了本寓言的寓意。其中学生读得特别出彩的是“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学生们边大声地喘着气,边学着老农的样子说话。真的是把课文读活了,真正地是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特点。学生的琅琅书声,点亮了我们的课堂!

  都说“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真实的扎实的有争议的课。”章老师今天的课,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讨论一:初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在第一节教学中理解“从哪儿看出老农很想很想禾苗快快长高”时,老师的教学有点混乱。环节回复往返,有些不清晰。对“焦急”的“焦”字理解时,学生出现了岐义,认为“焦”字下面四点表示一个人的汗水时,老师应有正确的引导。因为“焦”字在汉语言文学的本义中那四点应该是指“火”,如同“火烧眉毛”一样紧急。我们老师应该给予指向性的理解和引导。

  讨论二:想象说话理解寓意时,为什么不口语交际起来?

  当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农,让学生对我这个“拔苗人”说点什么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已经在寓意的边缘了。如果老师能和学生口语交际起来,寓意的揭示就更顺理成章,豁然开朗了。当学生说到“老农,你也太急了吧,禾苗是会自己长高”时,老师完全可以接过来说“是呀,你看,我可真糊涂呀,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如此一来,课堂上就会鲜活生动起来了。还有当学生说到“老爷子啊,快别拔了吧!”老师完全可以故作懵懂说:“为什么呀?”让学生再次说明寓意,加深印象的。

  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课堂是个大变数,说来容易做来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章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案例,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5

  课本剧《揠苗助长》

  人物:小哥  禾苗(九人)  杂草(一人)红领巾  

  道具:草帽  坎肩    服装(青绿色裙子)   雪碧瓶   奖杯、奖状

  场景1

  a、小哥出场(唱):小哥我今年二十八,刚刚和兄弟分了家,分到一亩三分地呀,今天我就来种庄稼。我种我种我种种种,庄稼你快长你快快长。长得又粗又健壮呀,超过我老哥和老爸的.(《杨白劳选段》

  b、禾苗杂草出场

  c、禾苗表演舞蹈《祖国和妈妈一样》

  场景2

  a、小哥再次出场

  第一次,    转一圈

  怎么还没长高?

  第二次,    转一圈

  把杂草拔掉

  第三次,转一圈

  看看说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老哥的长得粗又壮,我的怎么还这么高?怎么办?怎么办?杂草已经被拔掉,水也是每一天都浇,庄稼为什么不长高?

  (作思索状,后作恍然大悟状)诶,我有好办法了,哈哈哈哈,今晚我就来把他们帮。

  第三次,    边说边揠苗助长

  小哥我今晚不睡觉,再辛苦也把活干完,我一棵一颗往上拔,我拔我拔我拔拔拔,付出必定有收获呀,明天超过老哥和老爸。

  b、禾苗悲惨的倾诉:这位小哥可真傻,以为这样是帮忙,不曾想,我们渴得快趴下.我们的命好苦呀,救命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们啊!

  场景3

  小哥叫来老哥,正想炫耀,却发现禾苗都快枯死了,小哥急得哭起来。(怎么会这样,怎么都快死了?)

  场景4 红领巾出场

  出现三个红领巾 手拿奖状和奖杯 科技创新特等奖看见禾苗快枯死 拿出再生一号来,浇灌

  a、 咦你们看,好好的禾苗怎么都被拔高了一节?

  b、 是不是又有人犯了揠苗助长的毛病了?

  c、 幸亏遇见了我们,快,把我们的再生一号给他们浇上,救救这些可怜的禾苗。

  一起给和苗喝再生一号。

  场景5

  禾苗、红领巾、小哥快乐地又唱又跳《丰收之歌》(红领巾在中间,摆个造型。)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6

  作者:曹丽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2

  学完《揠苗助长》的故事,我问学生:“假如你是这个农夫的儿子,你看到田里禾苗枯死,你会回家对父亲说什么?”一生说:“你这样硬做是不对的,你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把事情越弄越糟。”显然这学生看过什么参考书,回答问题一针见血。一生说:“你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禾苗离开了土就吸不到养分,就会枯死,你又干得筋疲力尽,白花力气。”这学生用了一句谚语,有自己的理解,很好。一生说:“你不可以这样做,这样不仅浪费自己的心血和力气,而且还亏了本,因为这样会把可以变成粮食的禾苗变成了一堆杂草。”这生意思理解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也不错。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7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8

  之一

  佚名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佛堂镇前王小学    点击数:127

  评课——《揠苗助长》

  今天早上听了二年级朱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上的是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整节课下来,条理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师的板书也很端正。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书写,设计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出来,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还发现学生的习惯很好,默读完之后,拍手表示已经结束任务。习惯的培养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这一点朱老师做得比较好。

  下面有一点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1、                在“选词填空”这一环节,朱老师是采用听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的。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最好还是能出示句子填空效果会比较好。虽然那些好的学生能完成,但对那些差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听清题目呢!

  2、                我发现朱老师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重复学生的回答。我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合理,要不你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稍做总结或进一层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要不就直接给予他合理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一个坏念头——反正等下老师会重复他说的话,我不用认真听也关系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下降,久了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

  3、                在后面的比较句子时,我觉得也可以把句子写出来,然后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再说说加点字的好处。这样就不会只有那么一两好的学生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如若有什么不妥,还请多多谅解!

  佛堂镇前王小学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10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按事情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学习时,抓住“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一关键的句子展开阅读,先找出描写农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句,从“巴望”“天天”“焦急”等语句上感受农夫内心的焦急;再抓住“终于”“急忙跑到田里”等词句体会农夫想到办法后急切、兴奋的心情。然后边读边想:“农夫帮助禾苗长高的结果?禾苗为什么没有长高反而都枯死了?”从而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比如,在对每一段重点词的处理上,因对课堂的时间把握的不太准确,害怕学生回答不上来,好几个学生才能说对,这样浪费时间。所以,直接把重点词告诉了学生,这样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是这样的处理对学生课文的推敲训练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要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随时进行改正,提高课堂效果。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老百晓在线    点击数:81

  《揠苗助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识字写字。

  2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3 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简单批注的学习方法。

  4 从语言中体会一个道理: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生活中要有美好的愿望,也要有正确的奋斗方法,才能达成愿望。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寓言的启示。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课前准备:指导学生预习生字、课文。

  一、揭示课题,识字“拔、苗、助”三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范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己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教师了解识字情况,有重点的指导识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筋疲力尽”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 指导朗读,达到流利。

  2 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在文中有问题的地方作个记号,给重点词标上记号。如:这个农民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秧苗为什么都枯死了?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结合自己学了《一粒种子》之后,种种子的经验谈谈怎样才能让秧苗快快长高。理解文章包含的生活常识。

  五、快速复习生字词,强化记忆。

  老百晓在线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12

  《揠苗助长》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看到何苗长得太慢,想了一个好办法,通过拔禾苗的方式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结构简明清晰,但寓意却深刻理智。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的读懂故事,如何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理解课文意思,针对教材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节课我预设的目标是:与学生不断的沟通,引导学生进入寓言情境,自读、自悟、领悟寓言并从中受到教育,具体环节如下:

  一、 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首先是默读课文,自主识字。理解词语。再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课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养成提出“问题”习惯,同时能有效掌握学生的视角,做到有的放矢。

  二、 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学生在读时,我将做到给足一定的时间,让他去思考,给出一定的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予一定的机会,让他去抓住。例如:自渎过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自读后,落实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注意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感悟语境,从疑到悟,从悟到用,在思考后解开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三、 角色体验,真情对话。

  1、以演代讲,角色体验。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认定角色后,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自评,展开对寓言情境的体验。

  2、真情对话,学以至用。

  创设帮农民伯伯的情境,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悟出本课的道理,并提出: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让学生能畅所与言,再现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感悟的课文情感。最后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总之,激发并引导学生的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这节课的根本。寓言是个怪物,当它走近孩子时,分明是个怪物,而当他转身走时,却会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本节课让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明白了一个大道理,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遇事不要急于求成,如果那样只能是,事与愿违为,徒劳无功 。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13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

  重 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难 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准备:课生字卡片、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板书:寓言;正音)

  2、你们还知道哪些语言故事呢?

  3、书中27课中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两则(板书:两则)

  今天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板书:揠苗助长)。读题,标音。

  4、这个名字是否很熟悉?故事书上是:拔(板书),揠比拔难写,为什么选揠?老师查呀查,查字典就是拔,可不是简单的拔,而是轻轻地望上提。下次你们碰到了不懂的东西,就学我一样好好查查。

  二、初读

  1、故事读了吗?再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2、出示字卡:(1.)在这则寓言里有3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朋友,跟他们打个招呼。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2)生字有了朋友,我们记起来会更快,出示词卡读词:焦急、喘气、一大截。

  3、下面把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地方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让他给你竖起大拇指。

  4、这个故事同学们一早就了解过,非常熟悉。下面老师出道题考考你们,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师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三、探因(1段)

  过渡: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那还得从他中了禾苗以后说起。(出示小黑板: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板书:焦急)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很着急?找一找,做上记号。

  (1)“巴望”给他找个朋友换一换(非常希望)

  (2)“天天”农夫可能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到底有没有长高?理解“好像”(长得慢)

  (4)农夫的样子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焦急”的“焦”字,上大下小,四点摆好,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彩笔点红四点底)生回答。祖国的汉字多象形字,能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再读,看谁能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出来,表演读,板书:好。

  (5)说一个人“急”还有很多成语,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出示词卡: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一起读。

  四、感悟(2、3段)

  过度:农夫是这样的急不可待,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办法来了,是什么办法呢?(出示教学挂图,板书拔苗  办法)

  1、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看法?

  2、大家说的有道理,可农夫不明白啊,他还以为是个好办法呢。

  (1)(出示第2段)他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地里             (提示:怎么拔的),从中午一直芒到太阳落山,他累得          (筋疲力尽)

  (2)想想他都累成什么样儿了?(理解: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腰酸背疼、疲惫不堪、大汗淋漓、有气无力。

  (3)指导读第2段

  3过度:他拔禾苗里得筋疲力尽,那个人摸着额头上的汗水会怎么想、怎么说?读第3段

  指导读

  是啊,看到禾苗长了一大截,又累又高兴,他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还有手比画着,大家也可以用手做做动作,再高兴的说说说读读

  (板书:好办法  好结果)

  五、明理(4段)

  1、过渡: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儿子很疑惑,心里会想、什么呢?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板书)

  2、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家后会怎么开导自己的老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死了,会伤心的说什么?听了儿子的话,又会怎么说呢?同桌之间先想象一下,然后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引导(1):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会家去————

  引导(2):听了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那国,他叹了口气说——

  3、是啊,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地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与求成,所以坏了事。

  4、总结板书:农夫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拔禾苗不是好办法,枯死了也不是好结果,“好‘字加引号,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板书:急于求成)

  5、老师想到了一个人——袁隆平爷爷,他就敢想,他特别希望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不仅敢想,他还敢做,经过无数次观察、无数次科学的实验,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让我们国家用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所以啊,希望禾苗丰收就要用科学的办法,要按照禾苗生长的规律来,咱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你就会象袁隆平爷爷一样取得成功!

  六、课后延伸

  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yà

  揠苗助长

  (拔)

  好 焦急------长得慢

  “好”办法 ------拔苗

  “好” 结果------枯死了

  “好” 教训------急于求成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幽兰 篇14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的《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4个生字,会写“守、丢”等6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读懂词句“巴望”“筋疲力尽”“一大截”,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动画片。认真看,想想这个人在干什么?

  2、故事的名字就叫---(板书)(学生书空)。读课题

  3、好看吗?如果配上讲故事不就更完美了吗?

  我想请大家给它配音的。愿意吗?

  怎样才能动画片配好音?

  相机板书:正确  流利  有感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正确配音。

  1、好!我们先得把故事读正确。

  读正确: 1)读准生字字音,记忆生字字形。

  2)默读故事,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解释:焦急  喘气

  3、点生通读课文。

  三、精读品味,理解内容,感情配音。

  1、课文读正确了,还能读得有感情吗?

  那就赶紧去练习吧!待会儿把你读的最流利、最有感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精读品味

  a、第一段。重点理解“巴望”

  巴望:非常盼望、非常急切

  怎样巴望? 焦急  天天 转来转去

  指导朗读。

  b、第二、三段。他想出办法了吗?什么办法?快读读故事第二段。(拔)怎样拔的?

  重点理解:筋疲力尽

  他筋疲力尽的回到家说----(点生读)

  c、第四段。力气真的没有白费吗?结果怎样?(意外)(1`)

  4、默读课文,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

  四、角色对话,得出寓意,进行拓展。(8`)

  1、角色对话,初步感悟寓意。儿子回到家对给他的父亲说什么呢?

  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愿望错了吗?

  应该怎么做?

  2、总结寓意。

  是啊,禾苗和其他一些事物一样都有它的生长规律,要慢慢地长,如果咱们不遵循他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使事情变糟。这就叫----(揠苗助长 )

  3、感知什么是“寓言”。

  像揠苗助长这样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章,我们就叫他寓言。板书:寓言

  4、思维拓展。

  那在咱们学习中,你碰到过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长”一样,因为急于求成,违反规律而把事情办得很糟的事情呢?

  五、指导写字。

  看来,如果急于求成,不按规律办事,力气一定会白费。引出“费”。

  1、重点指导:“费”

  ⑴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⑵学生说说怎样写的好,教师相机点拨。

  ⑶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⑷实物投影出示学生写的生字,集体评议。

  ⑸再写一个“费”字。

  2、学生自主写其他容易写的字。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7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巴望----拔----枯死

  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