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通过建立考古小分队,激发学生探究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讨论交流,诵读古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返古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师板画战国七雄形式图,生动地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种情境中有感而发。能够点燃作者创作热情的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 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通用8篇)
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8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重 点: 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
难 点: 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资源应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打开29课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
2、同桌互读、互帮互学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説意
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
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
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
(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9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重 点: 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
难 点: 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资源应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打开29课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
2、同桌互读、互帮互学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説意
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
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
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
(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