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2022-11-08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1

  一、火眼金睛,我会辩字组词

  谙(  )  蓝(  )  亭(  )  庭(  )

  暗(  )  篮(  )  享(  )  廷(  )

  二、小小变色龙

  和:(  )(  )

  (  )(  )  曾:(  )(  )

  (  )(  )  相:(  )(  )

  (  )(  )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3、能不忆江南?                      (  )

  四、我会填

  诗词名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忆江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参考答案】

  一、火眼金睛,我会辩字组词

  谙(谙达)  蓝(蓝天)  亭(书亭)  庭(家庭)

  暗(黑暗)  篮(摇篮)  享(享受)  廷(朝廷)

  二、小小变色龙

  和:(hé)(和平)

  (hè)(和诗)  曾:(zēng)(曾孙)

  (céng)(曾经)  相:(xiāng)(相信)

  (xiàng)(照相)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拟人)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3、能不忆江南?                      (反问)

  四、我会填

  诗词名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忆江南》白居易唐朝  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望洞庭》刘禹锡唐朝  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代  通过对敬亭山孤寂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qing,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6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 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 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 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 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 自由朗读体会。

  ⑶ 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景交融( 7 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 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 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 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 理解词义 (15 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 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 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 深化悟情 (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2 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不须归

  悠闲自在 人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读、书写的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

  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学生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6、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引导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理解得真不错。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后记与反馈】

  《敬亭山》这首诗,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寂寞的感情,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诗人则以轻快的笔触,勾出一副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两首诗我主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对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不深,这也有可能是孩子们搜集资料的不足,对诗人当时情景不是很了解所造成。而我做的也很不够,开学之初,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没有细细备课,在很仓促的情况下上了这节课,很多问题都是请教同组的老师,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备备课,每节课讲求效益,让孩们享受快乐学习的乐趣!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 篇12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词《渔歌子》,体会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欣赏图片,激情引入: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2、诵读诗词,激发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⑤、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3、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什么?(乡村风光的优美,生活的优闲自在。)

  4、过渡: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乡村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5、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诗意的语言描述,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在诵读古诗中感受乐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初读诗歌,感悟诗意。

  1、自由读诗。

  要求:

  ①、读四遍,读前两次时,把字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多音字与生字的读音;读后两次时,把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②、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③、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

  ①、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②、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要缓缓地读;要两个两个字一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地读,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诗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5、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诗,在读诗的过程中,品味诗歌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

  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

  2、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a、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黄梅雨

  ①、“绿遍”体会到什么?(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雨如烟”是怎样的雨?(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

  ②、展开想象,说话训练:

  想象画面(课件出示画面):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以山川作为画面的主体,下着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掩映着声声“布谷、布谷”的杜鹃叫声。)

  ③、以读带情,感情朗读: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感情朗读前两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①、“闲人少”:为什么说“闲人少”?人都去哪里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才了”体会到什么?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农活很多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

  ③、想象说话:可能还有哪些农活?

  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小结: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背诵《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这里的“画”是指当时触发诗人表达欲望的情景。本环节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诗文中找出景物,读诗句、说诗文意思,再借助朗读和想象,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美丽风光,繁忙的农耕画面,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景悟情,去感受、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谈话过渡: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动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2、板书诗题并理解,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兴”,理解“杂兴”。

  3、学生回忆《乡村四月》的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环节和要求:

  ①、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②、细读诗歌,品读语言,想象情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③、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4、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5、交流自学成果。

  6、老师指导点拨:

  ①、昼出耘田夜织麻”,从“昼、夜”体会到什么?(勤劳、日夜劳作,男耕女织,各有拿手的本事)

  ②、“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出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出来)

  ③、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7、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乡村四月》,悟得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四时田园杂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过渡:古人说:“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首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有关的。

  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翁卷、范成大?(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诗人简介,生阅读。

  翁卷,字灵舒,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永嘉四灵”之一,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4、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他们都不喜欢做官,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才写下这么多田园诗。)

  5、小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6、不止是他们,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你读过哪些?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7、学生汇报展示读诗。

  8、老师补充诗歌,学生诵读。

  悯农郊行

  唐李绅宋王安石

  春种一粒粟,柔桑采尽绿阴稀,

  秋收万颗子。芦箔蚕成密茧肥。

  四海无闲田,聊向村家问风俗,

  农夫犹饿死。如何勤苦尚凶饥?

  蚕妇伤田家

  唐杜荀鹤聂夷中

  粉色全无饥色加,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岂知人世有荣华?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年年道我蚕辛苦,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底事浑身着苎麻。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9、与《乡村四月》相比,你发现这几首诗都有什么特点?

  (都是写农村生活的诗,反映农民痛苦,感情比较压抑,基调深沉;《乡村四月》洋溢的是轻快愉悦的氛围,景是怡人的,事是悦人的,人的内心是轻松的,农民忙碌而开心基调明朗。)

  10、师小结:应该说,封建社会的农村,农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农民的生活是艰辛的,大多数诗人写的,是农村破旧衰败的景象。而翁卷、范成大却写出了农村的风光优美,农民的劳动愉悦。这并不是诗人有意掩饰丑恶现实,有意美化黑暗生活。诗人是在用诗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去再现这种美。这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美,并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以后,我们读诗的时候,也要多想想诗歌背后深层的含义。

  11、朗诵诗歌,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大量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拓展学习的方法着重迁移,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选取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它们之间强烈的情感差异,让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即使同一题材,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情感诉求,所表达的方法,抒发的情怀都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补充教材,优化整合资源,就能扩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广度。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白川景美

  子规烟雨

  闲人少人勤

  才……又

  四时田园杂兴

  儿女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