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自我评价

2023-11-12

客观自我评价 篇1

  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自身的优缺点,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他就比别人有优势。

  首先分析一下优点,在思想上,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思想乐观积极向上,认真领悟党的基本思想,时刻以一名新世纪优秀党员的要求来严格约束自己。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本人拥有远大的理想,怀着满腔的热血,时刻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活中本人平易近人、积极向上。和同学、朋友本人都坦诚相待,懂得包容和原谅能够和身边的人和睦相处。本人认为不计较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本人们的生活才能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真诚的对待他人,你才能得到同样真诚的一颗心。

  对待学习和工作,本人一直保持着认真端正的态度,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一直以来本人都认真学习,希望能够充实自己。在工作上,本人有责任心,认真积极的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在本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学习上本人没有足够的钻研精神。在本人看来,以本人现在的生活经历,在心理方面本人还显得不够成熟并且对自己缺乏信心。身边优秀的`人很多,本人们要学会知足,一个人能感到满足才会拥有快乐,本人们应该与身边优秀的人比较,但是这种比较不是让本人们感到自卑,而是让本人们获得动力。放宽本人们的视野,找到本人们真正的位置,并不断努力,相信自己本人们才能变得更强大。

  工作中本人不太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工作的'经验也不是很多,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上不能够有效的处理解决。

  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本人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客观自我评价 篇2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魏国一时之间出现动荡,魏国狄道县县长举全城向姜维投降。姜维白捡了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大受鼓舞从狄道向前推进。魏将徐质发动偷袭,杀死了身患风湿,连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蜀将张嶷(音通腻)。不久,徐质被姜维斩杀。双方互有胜败,姜维从魏国抢了不少人口之后撤军。

  公元255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疼死于许昌。姜维再次北伐。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忠于曹氏,与司马氏麾下诸将不和,被斩敌过万,成就了姜维最大的一次胜利。

  公元256年,姜维升任大将军,志得意满。与之前几次趁着魏国出状况才出兵不同,这次他约上镇西大将军胡济,发动强攻。但胡济没有按时赶到,姜维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遭到百姓怨恨。姜维自贬三级,以卫将军头衔代理大将军工作。

  公元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公开反对司马昭,引爆淮南三叛。吴国派兵给诸葛诞撑腰。这样绝好的机会,姜维自然不会错过,出兵秦川,而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

客观自我评价 篇3

  重点,还是陇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曹魏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进围襄武破徐质军,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合军,结果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被魏将邓艾大败于段谷,死者甚众。

  姜维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维得到魏国发生诸葛诞叛乱的消息后,乘着关中军队东调淮南平叛的时机,率大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等人坚守不出。

  不久之后,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撤军。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撤军。

  综合来看,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相拒不克四次。单就军事成就而言,胜败大致相当。但如果考虑魏国与蜀国综合实力对比的话,姜维面对强大的魏军,不仅能坚固防线,而且多次重创敌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评价:姜维继蒋琬、费祎之后独力支撑蜀汉,但是连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国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曹魏本来是先灭吴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诏书中写道“蜀,撮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客观自我评价 篇4

  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病重,做出了身后的人事安排,“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这几位算是辅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的恩怨情仇后面再说,但是这时候还算同心协力,准备辅佐少主!

  其中,霍光尤其突出,20xx年小心谨慎,终于得到今日地位,通鉴说“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祥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设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日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霍光的重用固然是自己努力和谨慎,当然也有霍去病的原因。此时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成为首席辅政大臣,刘弗陵年幼,霍光掌握了全部大权!

  公元前 87 年“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汉武帝在历史舞台上终于谢幕!刘弗陵即位,就是汉昭帝。

客观自我评价 篇5

  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恢复大将军职务。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每年都出兵,不仅成效不大,反而弄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姜维改变战略,不再轻易出兵,专心经营汉中的防守。他改变蜀汉一直以来采用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设计出放敌军进入阳平关,集中力量坚守城池,并设置游击队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拉长敌人补给线并疲惫敌军,逼敌撤退,在敌军退兵时一起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的防守反击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冒着削弱防御能力的风险以增强攻击力。

  顺便一提,当年对蒋琬爱答不理的杨戏先生在这一年因为对姜维大将军的冷嘲热讽而被免职,毕竟不是谁都像蒋琬那么好脾气啊。

  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劳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成都朝中,黄公公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这一对政敌竟然联合反对姜维,誓要罢免他的兵权。一生都没获得开府治事资格的姜维在朝中完全孤立。他试着要求斩杀黄公公,刘禅自然不肯。于是姜维不敢回成都,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避祸。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客观自我评价 篇6

  蜀国灭亡时,只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七户养一吏,九人养一兵,“民皆菜色”。

  此外,姜维重攻不重守,将主力置于沓中,造成汉中空虚,他又撤去汉中外围据点,使得钟会直插平川,迅速攻陷汉中。

  这也成为蜀国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不能以成败定人,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一心拱卫蜀汉,最后兵败主降,仍然想用奇计恢复,尽管计泄身死,但他的成就同样值得尊敬,南宋胡三省就感慨姜维道,“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曹操病逝之前,早就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由于爱惜其才华,加上儿子曹丕的劝说,并没有除掉司马懿,只是一直防着他,不对他予以重用。曹操死后,曹丕成了曹魏的一把手,司马懿才有了出头之日,官职也逐渐提升,混的是风生水起,成为朝廷重臣。

  然而,虽然曹丕识人用人的眼光不如父亲曹操,但他能力也不错,且谨记父亲生前的教诲,从而使得司马懿不敢表现出任何不臣之心。曹丕临终前,司马懿才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新皇帝曹睿。此时大将军曹真、曹休还活着,他们手握实权,且是曹氏家族成员,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而司马懿只能算是外人。

  估计是司马懿注重养生,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在把曹真等人熬死之后,纵观整个曹魏,再也没人能牵制司马懿。若是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行动,或许司马懿就没机会掌控兵权,从某方面来说,诸葛亮无意间帮了司马懿一把,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在与诸葛亮对阵之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早就认真研究过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力求做到知己知彼。当看到蜀军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斗志昂扬,司马懿顿时产生了敬佩之心,并且对诸葛亮作出这样一句评价:“真乃天下奇才也!”此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也是相当的客观。

客观自我评价 篇7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所谓既得陇,复望蜀,在蜀汉方面,获得陇右不仅可以打破曹魏对蜀国的包围,还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关中。反之,陇右控制在曹魏手中,不仅可以屏护关中,还可以从侧翼包围汉中,并且直捣蜀汉腹地。(邓艾灭蜀,正是以陇右为基地,蒙哥攻蜀,也是从甘肃陇山出发)

  所以,从诸葛亮北伐开始,双方的主要战场就是陇右。

客观自我评价 篇8

  公元264年,已经是亡国之将,62岁的姜维依然不死心,制定了闪耀三国的复国大计。他利用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做第二个刘备。于是钟会诬告邓艾谋反,接管了邓艾的部队。钟会与姜维称兄道弟,互相利用。

  姜维忽悠钟会杀死手下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们。而这些将领的家属都在司马氏手中,当然一个都不会反抗司马氏。这其实就是要借钟会之手除掉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机会收拾的魏国中坚力量,为下一步杀死钟会、蜀汉复国做准备。在给刘禅的秘奏里,姜维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客观自我评价 篇9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汉朝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在位五十四年。

  武帝16岁即位时,汉王朝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过多年战乱(从东周末年始)残破凋敝的社会经济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平定了吴楚七国的叛乱,同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已大为削弱。汉武帝在这样有利的历史条件下,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在内政方面,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进一步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严禁钦臣分附诸侯,内外勾结,使列侯的势力日益衰落。为加强皇权,强化了中央常备军,并录用人才,参与政事,以裁抑丞相的权力。

  在军事方面,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收复了失地,又派大将军霍去病几次攻击匈奴,迫使其残部迁徙漠北,从此无力南下骚扰,又派张骞为使联系西域,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各族间的经常联系。他还派使者和出兵,说服和平定了西南夷地区,使之成为汉的郡县。并因朝鲜王派兵袭杀汉辽东都尉,派兵分海陆两路攻入朝鲜。

  武帝还推行财政改革,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经济统制措施,重视兴修水利,促进了财政状况的好转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当时世界上是文明程度最高,最富强的一个大国。

客观自我评价 篇10

  汉武帝是资治通鉴全书第一次集中笔墨刻画一位历史人物,虽然身死可必须讨论身后评价与影响。作者认为汉武帝一生丰富多彩也极富争议,文艺青年与多情皇帝之余,前半生偃文修武,剑锋所指,睥睨天下,何等英雄气魄!晚年倦勤,囿于群小,为巫医、黄门和弄臣所拨弄,加之自己穷奢极欲,好大喜功,追求长生不老,后半生行藏始终局限于宫闱之间,不复大漠狼烟的胸襟!终其一生,确实和秦始皇相似,算是一个功过分明,敢爱敢恨,真性情的汉子。  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采取了中央集权、反击匈奴的措施,使得西汉王朝空前强盛,这充分展示了汉武帝敢于开拓进取的雄才大略,为我们华夏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强盛奠定了初步的基矗而在他之前的文景二帝,只知守成,“没有什么可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