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毕业之时的工作选择,我的建议是:做你最喜欢做的工作,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你们距离毕业还远,限于时间,我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在成长和前进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如意的事情一定会出现的。有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好像很大,但是,如果放在更高更远的视角下,可能也就算不了什么了。你们现在可能遇到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自己要想得开。如果你喜欢学习,那么,学业就不会成为障碍。其他的各种困难,就都不在话下了。这些困难无非是经济拮据、感情挫折等。想想看,这些事情,最坏,能够坏到什么程度?有了对事业的追求,有了更高更远的视角,你就会觉得,即便是最坏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面对困境,不抱怨别人,也不懊悔自己,因为,这些都于事无补。要以冷静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困境,去思考,如何才能够摆脱困境,并且从困境中获取可能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收益。面对困难时,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来自于自我认识和估价;人在困境中,往往趋向于低估自己。因此,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这时候,更需要客观,更需要自信,更需要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态度。你现在经过的所有挑战,都是磨练,都能增长你的才干。根据经验,我相信,在你未来的回忆中,现在的苦涩都会成为甜美,成为美好旧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主席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机会和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关于机会,我特别羡慕你们;你们现在所面临的机会,在我们的当年,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不要说上大学了,不要说出国了,不要说进行各种工作的选择了,连进城当农民工,都没有可能--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就业市场。城市孩子也是一样,统统下乡,想要回城,要等招工计划,等到有了这份幸运时,也是分配干啥就得干啥,没有选择。那时,最大的挑战,还不是生活的极度困窘,不是劳作的极度艰苦,而是不知道出路何在,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何在。我老老实实地告诉同学们,我那时的志向,很不高远。那时,偶然读到一本小说,叫《大学春秋》。里边写到,男主角大学生班长忙于学习和班务工作,等到去食堂时,只有冷馒头可吃了。我那个羡慕啊,冷馒头也是馒头啊—我那时连玉米面窝头都吃不饱。莫言的梦想,是可以顿顿吃饺子—他的志向比我高远,所以获得了诺贝尔奖。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志向肯定比我们那时的高远,所以将来应该获得更高的成就。至于机会,你们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你们需要在眼花缭乱的众多机会中,进行理性选择,并且把握好。
然后,就是奋斗了。你们要奋斗的,主要是三件事: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读书,首先当然是把学业方面的书读好,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也要挤时间读些其他方面的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和基础著作。读这些书,主要不是为了记忆背诵若干字句,以便找工作或谈恋爱时展示才华,而是了解社会和体会人生,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提供营养。好书读得多了,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你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更加包容,更加透彻……你也许已经忘记了读过的书,但是书的影响却可以留在你的身上。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多思考,不仅仅是在读书的时候,也包括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思考,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自己去寻求答案。思考,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比起艰苦的体力劳动,要求更高。我们现在讲勤劳,已经很少是体力意义上的了,而越来越多的是脑力上的。怕吃苦,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苦苦思索,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为懒惰的表现。体力劳动的懒惰者,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加以改造,而脑力劳动的懒惰者,外部力量通常是无效的—必须靠内在的动力。多实践,就是离开书本,走出教室,通过身心脑手相配合的勤奋努力,去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实验、社团活动、社会实习实践等等。实践的目的,除了增长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强能力,增加责任感。通过实践,你们会提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合作能力、应对压力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实践,你们也会更好地了解基层,了解实际,了解他人,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会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实践,既是大学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育人的根本目的。为社会实践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爱心)的英才,是大学的核心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