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心不足,积极不够。一是意识不强,参与不多。由于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历史的农业经济,使许多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顾小家而失大家的观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很难落实,“脏、乱、差”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弹现象。二是激情不旺,落实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主力军,农村是主战场,但在工作开展中,不配合,不参与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发展思路还不了解,同时长期处于交通闭塞,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如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他们真正从政府“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值得深思。
(二)规划滞后,设施落后。规划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些地方为了政绩,随意建设,更改规划,致使部分村建设得不伦不类,浪费了资金人力,违背群众意愿。与此同时,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即道路、医疗、教育文化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
(三)脏乱突出,文味不浓。由于经费紧张以及缺乏一整套保持清洁的机制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其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
四、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建设的路径建议
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是“四美三宜”,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立足于“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享农家乐”这一特色,以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繁荣四大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着眼于建设人人幸福的新型山区农民新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要凝聚创业发展信念,提振自力更生信心;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展示乡村旅游特色;创建生态文化走廊,打造休闲美丽乡村;把握目标实质要求,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杜绝不切实际的项目建设,充分保障群众安居的原则,用适度的拆建,进一步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居住条件。要充分保留村落历史的原则,尊重各村的历史沿变,保护并充分发掘本村的村落文化。
(一)突出破解难题,凝聚信念,提振信心不动摇
要破解利益难调整,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加大宣传,以取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广大乡亲、乡贤正视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看到有利条件和优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奋力拼搏中实现弯道赶超,把尽可能多的利益让给群众,使群众真正分享到建设果实。
(二)突出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生态人居不马虎
领导谋划佳园计,群众齐心绘美境。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紧密结合实际,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落实责任,加快推进。
一要凸显高标准、全覆盖理念。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凸显综合整治,开拓精品区域。突出特色,因村制宜,着力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结合开发和村庄布局规划调整进程,推进农房、老村、移民等工程,促进人口向中心村和安地集镇集聚,要注重生态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村庄建设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