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部实习总结报告

  3.1财务报表的定义

  财务报表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报表就是三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广义的财务报表不仅包括这三大报表,还包括一些附属报表,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存货明细表等,即是与三大报表数据相关的其他报表。在企业众多的财务报表中,对外公布的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这三张表有不同的作用。简单地说,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企业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反映企业某个报告期的盈利情况及盈利分配,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企业报告期营运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

  3.2分析财务报表的意义

  各种财务报表能集中反映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等单位的资金状况、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等重要的会计信息。

  (1)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流动资金充足性等作出判断。

  (2)通过分析损益表,可以了解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状况、经营效率,对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持续发展能力作出判断。

  (3)是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和评价公司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

  但是,为了综合考察其经济效益,还需要将投入与产出、所耗与所得进行相互比较,以便判断经济效益的好坏。例如,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财务报表。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是了解企业盈利能力。而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的大小,并不能直接说明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利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等有关报表项目的金额进行分析和比较,便可以计算出净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从而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通过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便能较正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并为进一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3.3 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是企图了解一个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真实面目,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基础。如何分析财务报表对一企业财务人员来说就显得由为重要。一般来说,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比较分析:是为了说明财务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数量差异,为进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这种比较可以是将实际与计划相比,可以是本期与上期相比,也可以是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

  (2)趋势分析: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用于进行趋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

  (3)因素分析:是为了分析几个相关因素对某一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一般要借助于差异分析的方法。

  (4)比率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比率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往往要借助于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上述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在实际工作当中,比率分析方法应用最广,尤其是比率分析法中的杜邦分析法被企业广泛应用,杜邦分析法是在考虑各财务比率内在联系的条件下,通过制定多种比率的综合分析体系来考察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公司的税后净利、投资报酬率等。

  3.3.1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资信,增加今后筹集资金的成本与难度,还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一般来说,企业应该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而不应靠变卖长期资产,所以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数量关系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冻资产/流动负债)。

  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利息与本金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借长期负债主要是用于长期投资,因而最好是用投资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与本金。通常以负债比率和利息收入倍数两项指标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为资产负债率。

  2、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自然就越高。主要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存货周转天数等。

  3、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各方面关心的核心,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长期盈利,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因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对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非常重视。主要分析指标为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