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篇1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1934年10月中旬,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必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87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网 ,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篇2
“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 ——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诗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联的一句浪漫主义,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那时候心目中的雪山,仅仅是一种海拔,仅仅是一个路标,它指向红军的豪迈,指向革命的胜利。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篇3
五四青年节之际,局团委按照“三新” 主题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要求,结合全局共青团实际,扎实开展“青春助力新宁铁、安全创效展作为”立功竞赛活动,引导全局团员青年立足新宁铁、把握新机遇、展示新作为,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围绕“三新”主题,引导团员青年认清形势。局团委组织召开专题学习会,制定 “三新”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推进计划,解读 “新宁铁、新机遇、新作为”的内涵,部署团内主题立功竞赛活动;组织全局70个基层单位团组织、8个地区协调站,通过团内“三会一课”、青年大讲堂、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广泛开展“三新”形势任务宣讲,引导团员青年深刻了解路局迈入高铁大局行列后的新变化和新成就,引导团员青年立足岗位、抢抓机遇、展示作为;开展“三新”主题诗朗诵比赛、主题辩论赛、“我看宁铁新变化”青年手绘图大赛等活动,青年职工通过多种创作和表现形式,展示全局安全生产新风貌、服务创效新变化、运输生产新装备、铁路沿线新气象。
围绕“安全”主题,引导团员青年“双创”立功。着眼如何组织团员青年在安全风险管理中展示新作为这一课题,继续深化团内“双创”立功活动,以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为重点,通过全员网络答题闯关赛形式,开展全员性知识竞赛。在机务、车务系统举办青工背规大赛,开展供电、车辆系统“双创杯”新入路青年职业技能竞赛,以及青年安全警示教育、安全文化送一线等活动,不断深化青工自觉学标、对标、贯标意识,提升青工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引领青年在抗洪防汛、应急抢险等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青春力量。大力开展护路宣传活动,以柳南客专、衡柳高铁等 6条高铁沿线学校、村屯为重点,推动铁路安全知识上课堂、进乡村,为运输安全营造良好环境。
围绕“经营”主题,引导团员青年创新创效。围绕团员青年如何为全局增效创收、节支降耗做贡献这一课题,成立青年创新创效攻关小组,针对优化运输组织、市场营销、节支降耗、修旧利废等重点开展课题攻关。在机务、工务、车辆等成本支出大户,组织青年开展“五小”攻关、修旧利废、 “金点子”征集等创效攻关活动,引导青工为提高全局发展质量和效益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货运中心、主要客运站等单位,组建青年营销团队,通过制作“八桂快运”Flash 动漫营销宣传视频、营销漫画、志愿者入厂进店营销等方式,做好客货运输产品营销宣传,努力提升铁路市场份额。在客运服务领域,重点发挥好南宁客运段动车一车队等10个全路首批青年文明号及青年志愿者品牌作用,针对小长假、春暑运等重要时段,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努力为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创造良好条件。
围绕“成才”主题,引导团员青年共同成长进步。大力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青年成长共享活动,充分发挥先进青年集体、先进个人示范带头作用。邀请全国技术能手蒋利利、中国青年志愿者个人优秀奖获得者潘健、铁路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覃陶叶、广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永柳等优秀青年,与团员青年分享成才心得,营造“争当典型、竞相成才”的浓厚氛围。开展“最美青工”评选活动,组织南宁客运段徐阳星、南宁电务段宋福兴、南宁供电段曾义等5名“全路最美青工”,与一线团员青年面对面交流,号召全局团员青年立足工作岗位、贡献青春力量。借助各级媒体、各级团组织微信等载体,加大全局各级各类青年典型宣传力度,扩大先进青年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让更多先进青年学有方向、赶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