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2023-05-27

202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篇1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1934年10月中旬,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必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87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网 ,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

202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篇2

  “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 ——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诗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联的一句浪漫主义,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那时候心目中的雪山,仅仅是一种海拔,仅仅是一个路标,它指向红军的豪迈,指向革命的胜利。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

202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作文 篇3

  市民朋友们:

  阳春三月,有一个名字和春风一样温暖,那就是——雷锋。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成为一炬不灭的火把,一直烛照人间。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87周年,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87周年。近半个世纪来,雷锋精神感动了一代代人,激励着一代代人,历经岁月锻造而愈发光芒四射,历经时代变迁而愈发活力十足,成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最具体、最生动的精神交集。

  近半个世纪来,在河源大地,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涌现出了全国学雷锋典型李力锦等先进标兵,灿烂的雷锋精神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精神文明之果。 今天的河源,正在全力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三大崛起”,迫切需要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迫切需要许许多多的“雷锋”和无处不在的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进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推进建设幸福河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精神,市委决定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在全市掀起学雷锋的热潮。为此,我们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河源的倡导者。把学雷锋活动与弘扬新时期“河源人精神”结合起来,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倡导移风易俗,让雷锋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激发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推进“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

  ——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河源的践行者。把学雷锋活动与扶贫“双到”工作结合起来,与扶弱助残等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把雷锋精神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积极身体力行,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河源的推动者。把学雷锋活动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把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动员和引导更多市民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以点滴之间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推动更多的道德模范和时代雷锋涌现,让一切爱心充分涌流,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市民朋友们,时代需要雷锋精神,社会呼唤雷锋精神。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满怀热情投入到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河源的实践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使雷锋精神在河源率先崛起的历史征程中焕发出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