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点也有两句诗为代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路漫漫的,我们现在还在讲路漫漫,“路漫漫其修远兮”,修就是很长,远就是很远,求索真理的路是很远,很长的,不仅很长很远,而且很艰难,我不怕艰难“上下求索”索就是索取的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不避艰险,是这样的一种精神。

  第三点,也有两句诗做代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之属善,是我心里所向往,所称善的,是我自己良心所称善的,所喜欢的、向往的、追求的,余心之所善,是什么?是我的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就是死了九次,也不后悔,无怨无悔,只要是为了我的信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后悔,这样一种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理想,为着自己的理想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抛头颅、洒热血,也无怨无悔,是这样的精神。

  屈原的人格追求,他自己这样一种高洁的品格,是历代诗人所赞叹、歌颂的。每到五月五端午节,许多诗人都写诗,把屈原精神作为端午节的“节魂”,把纪念屈原这种高洁的品格、爱国精神跟端午节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了。成了中国一种传统,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所以我们现在一讲到端午节,就跟纪念屈原、跟发扬屈原的这种精神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给自己的节日注入的人文精神,过端午节要学屈原的人品,学习屈原怎么样做人,所以过去曾经把端午节作为中国的诗歌节,现在我们在端午节还有许多地方都在举行诗歌朗诵会,诗歌的集会,诗人的集会,这不仅是过端午的一种活动,也不仅是诗歌的一种活动,这是端午的“节魂”,端午节的精魂所在,这个做法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节日是多么注重人文内涵、文化内涵,它是有自己中华文化的精蕴在里面的,它不只是吃吃喝喝,也不单纯是一种文艺活动,它是一种精神追求。过节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要有物质的载体,而这种物质载体要有精神的内涵,所以过节要过好自己传统的节日,很重要的是媒体、舆论。

  古代没有报纸,也没有广播什么的,就是通过诗人的创作,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口耳相传,把这种老百姓的选择,端午节应该怎么过,我们纪念谁,纪念曹娥,纪念伍子胥,纪念屈原,把屈原的精神融化进去,使过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充实,现在我们过节还是这样,现在我们媒体非常发达了,条件比古代当然好多了,在古代要写一首诗流传开来是很不容易的,要刻印,印出来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了。现在传播媒体这么多,我们的媒体怎么能够好好的弘扬、宣传我们中华节日的一些精华,把我们中华节日的文化内涵,把我们中华节日的一些最精华的部分,最精彩的内涵宣传出来,而且在宣传的过程当中还要创新,我们中华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间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新的活动,把它传扬出去,这个媒体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像屈原精神成为端午节的精魂“节魂”,这个怎么宣传,怎么样传播开,让它成为大家都知道的事儿?就要靠媒体,我们现在开始注重、重视我们的中华传统节日,现在刚刚开始,因为1XX年之前,我们中国是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被西方的大炮、炮舰打开了大门,当时对比之下,觉得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如人,从而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如人,所以1XX年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偏激的情绪,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太落后,是我们自己中国落后,挨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活态的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生活形态,它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的文化,对传统文化抱着一种偏激的情绪,所以就影响了对传统节日也是抱着一种偏激的情绪,辛亥革命以后,要阳历,甚至把农历都要废弃掉,传统节日都要抛弃掉。但是中国人过年是最重要的,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年是一个自然段落,大自然的一个周期,在年节体系里,年是一个起点,然后下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一个节一个节的,年和节,年是“董事长”,下面节只是董事会里面的成员,年是“头儿”辛亥革命以后年取消不掉,因为中国人几千年了都要过年,取消掉不行,其他的节全部抛掉。年也不能叫年了,过去过年叫“元旦”,给了阳历的元旦了,过年变成了“春节”,把它降格,“董事长”变成“董事”了,就过节吧,春节,其他的节都排斥掉了。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