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开心导游团的一名导游,大家就叫我小唐好了,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大家请跟好队,不要掉队。
现在,现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杜甫居住的地方,大家顺着我的左手往那边看,这时诗人的卧室,大家看,床头柜上除了蜡烛,还有几本古书,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平时学习用功的场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看完杜甫简陋的卧室后,大家请跟我一起到大厅,大厅有几个书柜,还有一张桌子,杜甫不写诗的时候,便读起古书来,杜甫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大诗人啊!
大家顺着我的右手向前走,就到了杜甫的书房,大家看,诗人的书房里除了桌子和书柜,还有一张石床,大家可以想到,杜甫刻苦读书,有时候会读一天书,而又因卧室离书房太远了,加上他需要蜡烛照亮再读书,而半途中,蜡烛可能会熄灭,所以杜甫花尽所有钱财,买了一张床。可能这些钱能让他买几件新衣服的,但他却为了读书而没有买这些东西,让我一起学习杜甫读书的精神吧!
今天的杜甫草堂一日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希望大家再次光临。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观光游览。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旁。这里虽不是杜甫的诞生地,但是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却在这里创造诗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诗史”的文坛地位。近代冯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只可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朴典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人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公元10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请跟随我来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诗人虽逝,但却给我们留下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方一虎,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过。再次欢迎大家来到成都!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今天我首先带大家参观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游客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谢谢大家。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
真诚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们导游,我将以最好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快乐和更多知识!希望我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大家现在看到就是草堂整个平面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好,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生平简介: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出生在河南巩县。759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经朋友帮助,从甘肃来到成都,那么杜甫当初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为当时在安史之乱杜甫被罢官之后,忧国忧民,其实并无去处,在这个时候,他一个好友(严伍)在成都任官,为剑南关节度使,严伍听到杜甫被罢官消息,就盛情邀请杜甫到成都,而且还推荐杜甫一个官职(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们现在也叫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称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
游客们,经过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杜甫草堂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 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杜甫和他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地位。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无限韵味。杜甫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非凡成就。杜甫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历史,折射出唐王朝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悲叹再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哭诉,杜甫由一个高山流水浪漫诗人顷刻间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批判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现代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样对联归纳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至高境界。
好,游客们,拜读这么多杜甫诗歌,我想此刻您一定会有颇多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时间,大家可以静静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我手机号码是:1354192。谢谢大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各位游客,今天小王带你们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们现在就到了草堂停车场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我一起走进草堂吧。
现在我们进到院子里面,可以看见门口有一个很瘦很瘦的铜像,大家走近细细看一看,是的,这就是为杜甫塑的铜像,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想:杜甫那时都瘦得不成人样了,竟然还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这样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的。
我们继续往里走,在这个大厅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铜像,姿态各异:有李白的、王昌龄的等等许多诗人的铜像,大家看看大厅中间那一个大白石头像,有没有觉得非常像以前在美术书上学的“飞天”。我们继续往大厅后面走,这个两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个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苍鹰,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视天下所有事物,桀骜不驯。从大厅出来以后,路过一个门,只见门上面的牌匾上写着花径两个大字,过了以后,有一面墙,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这两个字。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像还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样,这个就是一个半身像,还留着山羊胡须。
现在这个水池旁边,那里面可全是锦鲤,大小不同,颜色也不同:有金红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刚刚下车的停车场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时间。
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此刻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能够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能够去摸一摸,期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那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个湖,必须会让你们惊喜的,看到了吧啊,湖里有蓝色,多种多样个性漂亮。大家看那一条白色的小金鱼“嗖”的一下窜出水面了,我估计它是在欢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虽然很简陋,但是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美诗歌。相信大家还是深有感触的,好了,那此刻我们就一齐出去了吧。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
我们早上去了宽窄巷,所以现在小游会带你去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曾经住过的草堂。之所以现在还有这个景点,是因为以前的草堂太旧太破旧,所以政府出钱给草堂装修。杜甫草堂也成为外国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去看看。
现在我们就像茅草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雕像。你可以看到杜甫穿着一件大斗篷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想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诗好的手。谁碰它,谁就能拿起光环,写出好文章。所以想写作文或者想写好文章的孩子可以去摸摸,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好运。
随着我们的继续,你是否好奇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就是城宅,也就是杜甫住过的房子,里面有九间房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生活十分艰难。这座草堂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建造的。
看着眼前的湖水,你会大吃一惊。看,这个湖是蓝色的.....多样而美丽。看那条白色的小金鱼嗖的一声从水里游了出来。我猜它是在欢迎每个人。
杜甫草堂虽然很简陋,但是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诗篇。相信大家都深受感动。好吧,我们现在一起出去吧。
谢谢大家!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6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 诗圣" ,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
大家好。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此刻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能够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能够去摸一摸,期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那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8
在那遥远的四川成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杜甫草堂,一直吸引着我。今年春天,我终于可以一睹它的风采了。
杜甫草堂的美景真是名不虚传。一进们,几棵高大的柳树像士兵似的站在门口,守卫着杜甫草堂。那翠绿翠绿的柳条,像是一道道绿色的飞流直下的瀑布,向下流去。微风一吹,柳条就会摇摆几下,我知道这是它在和我们打招呼呢。那小巧玲珑的柳叶,像是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好奇地看着我们呢!柳树下有两只黄鹂鸟,黄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其中一只身上有着许多黑色的小斑点,像穿了一件花衣裳,变得更神气了。你看!它扬起那高傲的头,不时的往草地远处眺望,好像和我一样也在欣赏风景。另一只黄鹂鸟则悄无声息地飞上树梢,用那优美的歌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黄鹂鸟,唱吧!小河为你伴奏;黄鹂鸟,唱吧!柳树为你指挥;黄鹂鸟,唱吧!全世界为你欢呼!美妙的旋律里只有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曲《杜甫草堂之歌》荡气回肠。
黄鹂鸟的歌唱完了,我也从歌的世界中惊醒过来,更吸引眼球的景物又出现了:白鹭身体洁白如玉,嘴巴又尖又长,整整齐齐地排着队,好像在给我们做列队表演。有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它们不会唱歌,可是他们自己本身不就是一首动听的歌吗?天空蔚蓝蔚蓝的,蓝得发亮,就像一个大舞台。白鹭展翅飞上蓝天,在天空中形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黄鹂在空中歌唱,白鹭在给他们伴舞……多么美好的一幅景象啊!
“深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当我进入杜甫草堂,站在窗前往西岭山望去,哇!西岭山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上的雪为西岭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近看,那雪十分的洁白,像奶油一样,让人不由得想咬口。远看,它就像一位穿着婚纱的美人,在云端若隐若现。
门前那一叶叶小舟,是不是从东吴漂过来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东吴的人又去哪里了呢?为什么只留下这一叶叶孤单的小舟?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天堂,是美丽的自然庄园,是黄鹂唱歌,白鹭伴舞的地方。杜甫草堂是一幅天然的画卷,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大家好:真诚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们的导游许楷成,来自四川胖九。com旅行社。我将以最好的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希望我的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个平面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好了,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出生在河南巩县。759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经朋友帮助,从甘肃来到成都,那么杜甫当初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为当时在安史之乱杜甫被罢官之后,忧国忧民,其实并无去处,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好友(严伍)在成都任官,为剑南关节度使,严伍听到杜甫被罢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请杜甫到成都,而且还推荐杜甫一个官职(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们现在也叫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称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的。
游客 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折射出唐王朝的腐朽,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 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的悲叹再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一个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顷刻间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批判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现代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样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0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1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谢谢大家!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2
各位游客,大家好:真诚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们导游_,我将以最好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快乐和更多知识!希望我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大家现在看到就是草堂整个平面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好,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生平简介: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出生在河南巩县。759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经朋友帮助,从甘肃来到成都,那么杜甫当初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为当时在安史之乱杜甫被罢官之后,忧国忧民,其实并无去处,在这个时候,他一个好友(严伍)在成都任官,为剑南关节度使,严伍听到杜甫被罢官消息,就盛情邀请杜甫到成都,而且还推荐杜甫一个官职(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们现在也叫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称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
游客们,经过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杜甫草堂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杜甫和他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地位。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无限韵味。杜甫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非凡成就。杜甫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历史,折射出唐王朝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悲叹再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哭诉,杜甫由一个高山流水浪漫诗人顷刻间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批判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现代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样对联归纳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至高境界。
好,游客们,拜读这么多杜甫诗歌,我想此刻您一定会有颇多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时间,大家可以静静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我手机号码是:1354192_。谢谢大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3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观光游览。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旁。这里虽不是杜甫的诞生地,但是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却在这里创造诗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诗史”的文坛地位。近代冯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只可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朴典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人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公元10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请跟随我来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诗人虽逝,但却给我们留下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4
Friends: welcome to visit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m your guide, Xiao Li.
The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n Chengdu, is China's Tang Dynasty poet Du Fu in Chengdu residence. In 1961,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that it was the first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Now we come to the cottage Front Gate, the front of this section of the river is looking through the waves in the poems of Du Fu repeatedly mentioned huanhuaxi.
When it comes to the origin of "the poetic name HUANHUAXI", there is a touching story. It was said that in the Tang Dynasty, a girl with a surname in the brook was beautiful and good. One day, she was washing the brook, came a monk was sore scabies, pedestrians are far away, but the girl not to avoid. So the monk took off with your bloody wash rack for her, the girl readily accepted. Which know your aircraft into the water, suddenly thrown Manxi lotus flowers, and the monk, but already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People are very surprised, they named the river HUANHUAXI.
In Front Gate, we see the garden of bamboo trees, green water carry, a natural beautiful scenery, which is reflected in Du Fu's Poetry: "the stream of water sodu, master Bu Lintang".
The hall is the statue of Du Fu, the famous sculptor Mr. Qian Shaowu's masterpiece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t is worth a visit to visit Du Fu Thatched Cottage, where there are walls lined the streets, with the bamboo flower diameter, porcelain mosaic, quaint chic cottage wall, beautiful scenery and unique charm of the plum garden. The Wonderland into the eyes, have their own experience, I would not have introduced one by one.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5
Dear visitors, the morning we went to Kuan Alley and Zhai Alley, it will take you to the small advantages brought a scenic spot - Du Fu Thatched Cottage, as the name implies,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s Du Fu once lived is now the cottage, the attraction is due to the previous cottage too broken too old, so the government funded the cottage again repaired. Du Fu Thatched Cottage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that visitors come to Chengdu. So we're going to see it, too.
Now we do the amount such as the cottage, the first thing we saw was a statue of Du Fu, a few can see Du Fu wearing a large cloak on his knees, hands on his knees, as if thinking what everyone said, Du Fu has a pair of well written poetry, who touched it for his aura, write good articles. So if a friend wa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r want to write a good article, you can touch it and hope to bring good luck to you.
We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everyone is very curious why here is a very old house and, yes, that is Du Fu's house, there are nine rooms, Du Fu's life and life is very hard, the cottage was built in or under the auspices of a friend.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6
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们的导游许楷成,来自旅行社。我将以最好的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期望我的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家此刻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个平面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好了,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出生在河南巩县。759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经朋友帮忙,从甘肃来到成都,那么杜甫当初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为当时在安史之乱杜甫被罢官之后,忧国忧民,其实并无去处,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好友(严伍)在成都任官,为剑南关节度使,严伍听到杜甫被罢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请杜甫到成都,而且还推荐杜甫一个官职(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们此刻也叫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称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就是在那里写的。后,此刻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大家能够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那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这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折射出唐王朝的,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的悲叹再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一个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顷刻间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此刻我们眼前。现代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样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必须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能够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7
今天,爸爸带我去了杜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杜甫草堂。
一进大门,便是“诗史堂”,“啊!”诗史堂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呀!我仔细欣赏着杜甫的作品,有《不见》、《赠李白》、《营屋》、《狂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壮游》、《望岳》、《春夜喜雨》……在这里,我了解到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在草堂生活了四年,一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
接着,我又到了陈列室,我看到了杜甫的家世,有:杜预、杜耽、杜顾、杜逊、杜灵君、杜乾光、杜渐、杜叔毗、杜依艺、杜审言、杜闲、杜甫。我还看到了杜甫的雕象,他长着长长的胡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不大不小的嘴巴,看起来还真有学者的味道,难怪人们称他为“诗圣”呢?
然后,我又来到了草堂,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大的石碑,上面写着银光闪闪的四个大字――“少陵草堂”。旁边还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最后,我们游览了杜甫曾经住过的茅屋,在这里,我情不自禁的朗诵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草堂真是一个具有文化色彩的地方。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8
杜甫当年营建草堂,为美化环境,曾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果树木。据其诗中名句“花径不曾缘客扫”(《客至》)推想,其时定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路通向杜甫所居的草堂,此路即被诗人称为花径。今天草堂的柴门之东,有一为竹、树掩映红墙相夹的幽径被命名为花径。花径与毗邻的草堂寺相通,人们如从今天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南大门进入,游览草堂寺后,可经此径西行到达草堂。
在花径的东端入口,上挂一匾,匾上有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花径”。而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谓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一进花径,映入眼帘的便是正面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大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以后被毁。今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为其弟周竺君所书。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此处被称为“草堂影壁”,来往游人常在这里摄影留念。
漫步花径,其右侧有盆景园、浣花祠两景点。盆景园里有多姿多彩的盆景花卉供人观赏,浣花祠内有雕塑家赵树同先生一九八二年精心雕塑的浣花夫人像供人瞻仰。至花径西端道口,亦悬一匾,上有书法家、画家冯建吴先生所书“花径”。其门两旁楹柱上挂有明人何宇度所撰的对联:“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此联上下联的起句均用杜甫诗句。上联意指杜甫营建的草堂与锦城的山山水水仍千载同存,下联则说沿着杜甫当年常走的江边小路来游草堂,举目四望,郊野的景物清秀,花草树木季季常新。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9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草堂的正门,眼前这条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的参观。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课文里学过的杜甫的《绝句》。钟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我就在想:“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什么样的美景呢?”我决定,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看一看。星期日,我缠着爸爸,扯着妈妈,驾车来到成都杜甫草堂。下车后,我飞快地向里冲。当我冲到一半时,看见庄严的大门,突然想到:我这次是来拜访伟大的诗人的啊!于是,我放慢了脚步,怀着崇敬的心情走了进去。
我们先来到茅草故居,这里曾经是杜甫的家。我们穿过柴门,看见了一个荒凉的景色:房顶上破了几个洞,椅子一边高一边低。墙上也破了几个洞。看到这,我想起了在茅草房前对诗人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说介绍。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位拄拐的老人,站在河边,面对苍天叹息:“老天啊,你卷走了我的茅草,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我心想,杜甫当时真惨啊,我好想帮帮他。即使这样,但杜甫还是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走出茅草房,一条蜿蜒的小溪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条小溪叫做浣花溪。幽幽流水,清澈见底。杜甫就因为这美丽的环境才临水而居,还为此写了首诗:“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绿草茵茵的小溪旁,杜甫和邻居们饮酒下棋、谈笑风生,黄四娘在一旁酿酒。他们多么幸福啊!想着想着,我明白了,杜甫的诗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他爱观察,从生活中寻找美。看来,我也要学会观察啊!
这次草堂游不仅让我更了解杜甫,还让我知道了习作的好方法。感觉真不错。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1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故居。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余首。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梅园位于草堂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私家花园,后划归草堂管理。过诗史堂折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至梅园。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呼应,月洞门则成取景框,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精美画面。
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每当冬去春来,园内灿若烟霞红梅,或红或粉海棠,纤尘无染玉兰次第开放,满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衬映下,显出无尽妖饶与恣媚。在春意最浓、花事最盛时,如登一览亭凭窗俯瞰,那关不住满园春色,与远处平畴绿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顿会心旌摇动,神采飞扬,逻思无际。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小王带你们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们现在就到了草堂停车场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我一起走进草堂吧。
现在我们进到院子里面,可以看见门口有一个很瘦很瘦的铜像,大家走近细细看一看,是的,这就是为杜甫塑的铜像,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想:杜甫那时都瘦得不成人样了,竟然还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这样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的。
我们继续往里走,在这个大厅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铜像,姿态各异:有李白的、王昌龄的等等许多诗人的铜像,大家看看大厅中间那一个大白石头像,有没有觉得非常像以前在美术书上学的“飞天”。我们继续往大厅后面走,这个两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个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苍鹰,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视天下所有事物,桀骜不驯。从大厅出来以后,路过一个门,只见门上面的牌匾上写着花径两个大字,过了以后,有一面墙,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这两个字。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像还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样,这个就是一个半身像,还留着山羊胡须。
现在这个水池旁边,那里面可全是锦鲤,大小不同,颜色也不同:有金红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刚刚下车的停车场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时间。
谢谢大家!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3
各位团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诗中写道到”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我借用这个诗句欢迎大家游览成都杜甫草堂。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游览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游览时请大家紧跟团队,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性建筑,蜚声全球的著名文学胜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元、明、清各时期的修葺和扩建,特别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庆16年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的规模和格局。各位团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大廨、诗史堂。
现在我们来到草堂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工部祠。大家请看,工部祠东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西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恰受航轩”,取自杜甫诗句”野航恰受两三人”。这两栋建筑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享殿的主体地位。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庆16年时重建的,虽经后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请大家看工部祠外的这幅对联,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人日是指正月初七,这幅对联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轶事。杜甫流寓成都时,好友高适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适的帮助。唐肃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这天,高适赋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赠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和牵挂。五年后高适病死与长安。十年过去了,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旧诗文,无意中在书箱里发现了高适的这首诗。此时,杜甫的老友故旧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见故友的赠诗,不禁伤感十分,只有借诗文表答对古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全诗感情真切,泪洒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对联作者何绍基,时任四川学政,以书法名于当时,其诗作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誉为学苏东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与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丰4年也就是1854年,何绍基在南充主持完科举考试后,在返成都的途中拟成此联。到正月初七人日这天,何绍基在草堂题就对联。
上联指杜甫独享锦水春光,将浣花溪的秀丽风光变成了优美的诗篇。下联借用杜甫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表达了对前贤的景仰。请大家注意,对联中何绍基以”我”与”公”相对,并使用了”归来”二字。显然,何绍基含蓄地表达了自命是杜甫继承者的深意。这幅对联挂出后,文人墨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这天都来到草堂,挥毫吟诗,凭吊杜甫。人日游草堂就逐渐成为了成都的风俗。
现在我们进入工部祠参观,大家请看,中间的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边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右边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工部祠里为什么会有陆游与黄庭坚的塑像呢?清嘉庆年间,草堂重修完工后,乾隆时的拔贡杨方灿建议塑陆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陆游与杜甫忠君爱民”心迹相同”。到了清光绪年间培修草堂时,又以”心迹相同”的原则,为黄庭坚塑像。陆游、黄庭坚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时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后都不曾忘记蜀地。由于三位古代贤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贤堂。
好,工部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各位团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随后我们去参观按照杜甫诗意恢复的茅屋景区。
我的景点讲解完了,谢谢!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4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风景区,欢迎您的光临。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附近。这里虽然不是杜甫的出生地,但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故居,他在这里创作了240多首诗,使杜甫的“诗史”有了文学地位。到了近代,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人们提起杜甫,可以忽略他的出生地和死亡,但永远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携家眷入蜀,避免了“安史之乱”。几经周折,他终于抵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浣花溪以西修建了一座草堂,被称为“杜甫草堂”和“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达到了高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占现有作品的30%,其中包括大量传世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被秋风吹破》、《蜀相》、《黄河两岸被皇军夺回》、《登高》、《登岳阳楼》。他的许多著名诗歌,如“安得有成千上万的建筑,所有真正的人都很快乐。”树叶像瀑布的浪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那条长长的河流永远滚滚向前”是永恒的天鹅之歌。可惜好景不长。大理五年冬,杜南在归途中死于岳阳,享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近20万平方米,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代弘治十三年、明嘉靖十六年的建筑格局。它因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和美丽的园林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建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三个功能区:文物观光区(原草堂旧址)、园林观光区(梅园)、服务区(草堂寺)。在草堂旧址,照壁、正门、大道、诗史馆、柴门、宫布寺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对称的回廊等附属建筑。中间有流水、小桥、竹林,庄严、素雅、幽深、静谧、优美。工部寺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杜甫草堂,现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成都著名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五大建筑中最重要的宫布寺。由于杜甫在成都时被严武推荐为校对派工商部成员,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为纪念他而建的寺庙称为公祖寺,故名。祠堂一室三榉木,柱明石阶高花板,庄严肃穆。寺内有明清时期的杜甫像石刻,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杜甫半身像是现存最早的草堂石刻。宋代诗人黄作推崇杜甫,把杜甫的诗当作自己的宗教。因此,清代杜甫像两岸都供奉黄庭坚、陆游,故又称三仙殿。大厅里有一副对联,上书“不毛之河,使屋千古,异代兴宋二圣”。清乾隆嘉庆年间,墙间还嵌有石雕《少陵草堂图》。雕工精细,解放后山寨旧貌照此图复原。
现在我们来看看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襄阳人,迁居河南巩县。他被称为少林爷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杜丽”。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人称他为杜、,又称他为、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伐》、《三别》等名著。759年,杜甫弃仕四川。虽然他逃离了战争,生活相对稳定,但他仍然关心公众和国家事务。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顺君尧舜,然后使风俗清净”的宏伟志向。虽然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他后来成名了,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杜甫诗歌约1500首,大部分收藏在《杜工部集》中。
正如孔庆翔所说,杜甫是“中国唯一一位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诗人”。10世纪初,五代以前蜀国的诗人魏庄发现了茅草屋的遗址,并重建茅草屋以保存它。这一时期,中国掀起了一股“新乐府运动”的热潮,杜甫被认为是这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到了宋代,杜甫的名气达到了顶峰。黄庭坚和陈师道专门探索杜甫诗歌的奇特之处,形成了“江西诗派”。后来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写了200集杜甫五言诗。在他的序言中,他说:“谁说出我的想法,子美是第一个为它说话的人。”
请跟我去浣花寺,也叫吉果夫人寺。从草堂诗史馆往东,花径红墙中间有门楼,一厅两厢一院,粉墙蓝瓦,花木错落,古色古香,小巧雅致。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是为纪念唐代成都一位名叫郭的女子而建。主厅塑造了吉果夫人和两位女士的肖像。据传,杜甫离开成都后,齐桓公崔宁将杜甫故居的一部分改建为妻子吉果夫人(又名浣花夫人)的别墅,后来吉果夫人放弃了自己的房子作为寺庙。吉果夫人死后,寺庙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神社,并画了一幅肖像来纪念她。几经变迁,该寺于明末不复存在。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浣花寺才建成。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之旅结束了。诗人虽然去世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世界上有力量的诗歌,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谢谢大家!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5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个湖,一定会让你们惊喜的,看到了吧啊,湖里有蓝色……多种多样特别漂亮。大家看那一条白色的小金鱼“嗖”的一下窜出水面了,我估计它是在欢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虽然很简陋,但是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美诗歌。相信大家还是深有感触的,好了,那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去了吧。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6
各位游客,今天小李带你们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们现在就到了草堂停车场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我一起走进草堂吧。
现在我们进到院子里面,可以看见门口有一个很瘦很瘦的铜像,大家走近细细看一看,是的,这就是为杜甫塑的铜像,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想:杜甫那时都瘦得不成人样了,竟然还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这样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的。
我们继续往里走,在这个大厅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铜像,姿态各异:有李白的、王昌龄的等等许多诗人的.铜像,大家看看大厅中间那一个大白石头像,有没有觉得非常像以前在美术书上学的“飞天”。我们继续往大厅后面走,这个两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个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苍鹰,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视天下所有事物,桀骜不驯。从大厅出来以后,路过一个门,只见门上面的牌匾上写着花径两个大字,过了以后,有一面墙,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这两个字。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像还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样,这个就是一个半身像,还留着山羊胡须。
现在这个水池旁边,那里面可全是锦鲤,大小不同,颜色也不同:有金红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刚刚下车的停车场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时间。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7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日,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参观了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草堂。
刚刚挎入朱红的大门,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两旁的仿古建筑,古朴,仿佛进入了历史的大门。两旁的鸟鸣正此起彼伏地想起,如影如随,又见一丛丛竹枝倚靠在那里,发出沙沙之声,从林中飞过几只成双成对的蝴蝶,不禁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江畔独步寻花” “黃四娘家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蹀时时舞,自在娇茑恰恰啼。”
接着跟着讲解员进入了诗史堂,铜色的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后人无不感受到了杜甫的博大,爱国使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其中。与外面热闹、繁华的城市相比,这里的幽静,就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一般。
进入杜甫故居,故居内陈设极其筒陋,只有简单的家具,当然这都是经过历代修筑,改造而成的。想当年,杜甫在追着满天飞舞的茅草之时,想到的并不是让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当时杜甫的生活巳是如比穷困潦倒,自已都快吃不上饭了。想到的、牵挂的、依然是别人,他虽然和我们相隔l300多年,我们就算没有穿越到那个时代,但那颗炽热之心,却是永恒不变的,站在杜甫的故居之前,我们是否觉得自己很渺小昵。
来到浣花溪,闻着两旁竹叶那淡淡的清香,看着浣花溪下的一流清泉,漫步在那天鹅绒般的草坪上,呼吸着凊新的空气,使我不由地联想到当年杜甫一定是在此处吟诗眺望吧!
跟着队伍向前走,我沉思了,杜甫草堂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美景吗?不,其实更多的是心灵启示。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8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近生活。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流离成都的杜甫,在一种平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我们从“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随着唐朝的兴衰。他在各阶段诗风迥异,但都不同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除却他在诗歌上独尊天下的艺术魅力,更为可敬的是他用诗的形式,记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留给我们一幅幅漫长而发人深思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影响巨大,在下一个景点——工部祠我将为各位作进一步的介绍。请随我从这里穿过柴门。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9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
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
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
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成县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30
步入大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消瘦的杜甫塑像。虽然有些夸张、抽象,但是杜甫紧蹙的双眉,微仰的头与双手抚摸书卷的姿势,不禁流露出诗人饱经风霜的人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望着这尊铜像,游客们都禁不住轻轻抚摸一下杜甫精瘦的双手,来分担他内心的痛楚。
整个大廨都是以黑白两色为主,并没有奢华的装饰相衬,显得大廨庄重肃穆。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着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幅名联写得十分含蓄婉转而耐人寻味,我和爸爸停望许久才离去。
游览完大廨、诗史堂、水槛,柴门等景点,我们又去感受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景。来到“杜甫草堂”我怎能不亲眼目睹一下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呢?
很快茅屋便出现在眼前,茅屋四周环绕着清清的小溪、翠绿的竹林还有长长的竹篱与幽幽的茅亭。茅屋前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一旁还有一菜圃,处处都体现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茅屋内有书房、卧室、厨房等。茅屋的墙壁并不是石头、砖砌成的,从从墙壁破损处可以看到里面的茅草和泥土,轻轻一推便可感知墙的简陋。这时突然想起杜甫的《江村》“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如此,在“八月秋高风怒号”时,杜甫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这,我便心生一股对杜甫的敬佩之情。
原来如此多的名人墨客来到成都这个天府之国拜访杜甫的故居,不只是为这里的风景而来,而是因为敬佩、仰慕杜少陵先生。所以才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故居不愧为中国文学史实的一块“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