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导游词

时间:2025-04-04

杜甫草堂导游词优秀范文(精选31篇)

杜甫草堂导游词优秀范文 篇1

  大家好!说起杜甫草堂,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的是成都杜杜甫草堂。其实呢,杜甫草堂在全国不止一两处,其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杜甫草堂,就是我们今天要前往凭吊的成县杜甫草堂。它的修建比成才杜甫草堂要早,是国内最早的一处杜甫草堂。好了,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始今天的朝谒诗圣之旅吧!

  各位朋友,眼前即是杜甫草堂所在地飞龙峡口,东侧为凤凰山,又称凤凰台,草堂处在西南侧坡地,坐西向东。周围东、西、南三面,或山,或崖,北侧为东南两河汇聚之处,二水合流出峡,水势仿佛飞龙穿空。现在请大家顺着我手指方向望,凤凰山东南方向山岩跌宕起伏,简单地勾勒出了一幅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伟人头像轮廓。可能有朋友已看出来了,那是鲁迅。鲁迅头像素面朝天,最有个人特征的平头,胡髭,惟妙惟肖,相当逼真。这还是最近两三年发现的,我们称它“鲁迅问天”。一边是现代文坛巨匠鲁迅,一边是古代诗圣杜甫,隔峡谷而相邻,似乎在进行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坛对话,不能不说是一处自然与历史的造化。

  有的朋友可能想问,杜甫为什么会到成县来并选择此地落脚呢?和大家一样,杜甫也喜欢旅行,站在社会文化行为的角度上说,他所进行的是一种文学旅行。像李白,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大文人,都有过丰富的旅行经历,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但就杜甫而言,他所进行的并不是一种轻松的,充满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充满坎坷的颠沛流离,真正的“文化苦旅”。

查看全文

杜甫草堂导游词400字(精选29篇)

杜甫草堂导游词400字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杜甫草堂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杜甫草堂茅屋依据杜诗描述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样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此刻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述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那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述,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查看全文

关于杜甫草堂导游词(精选32篇)

关于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1

  国庆节到了!碰巧干爹去成都出差,妈妈就决定让我和干爹一起去成都,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因为又可以去旅游了!

  坐飞机和高铁来到成都后,游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个地方。其中,杜甫草堂让我的印象最好,决定写出来了。

  我们进去杜甫故草堂后,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坑,里面有很多东西。导游阿姨详细的介绍了那坑的历史,说那原来是杜甫的村落。还介绍了一些杜甫的历史。我好奇的看着,这里有很多历史资料,还有许多文物,比如镜子、棋子、碗等等,这些都很破旧,都快看不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去看杜甫的草屋。到了那里,我们发现那草屋很新,不像破旧的样子。导游阿姨说由于杜甫后来走了,草屋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了,这是按照杜甫后来书里写的造的。旁边还有课很高很高的树,拍都拍不下来,简直比两层楼还高。

  最后,就是去看杜甫的雕像了。到了那里后,我才看到雕像的样子。雕像是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睛闭着,好像闭目养神。旁边还有很多诗人的资料,比如李白、屈原、杜牧等等。介绍完这些,参观就算结束。

  参观结束了,我走出大门,心里还在回想刚才的情景。这次杜甫故居之旅,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查看全文

杜甫草堂导游词(精选28篇)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1

  Hi,大家好,我是快乐导游团的一名导游,大家就叫我小唐好了,我们今日要巡游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大家请跟好队,不要掉队。

  现在,现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杜甫居住的地方,大家顺着我的左手往那边看,这时诗人的卧房,大家看,床头柜上除了蜡烛,还有几本古书,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平常学习用功的场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看完杜甫简陋的卧房后,大家请跟我一起到大厅,大厅有几个书柜,还有一张桌子,杜甫不写诗的时候,便读起古书来,杜甫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大诗人啊!

  大家顺着我的右手向前走,就到了杜甫的书房,大家看,诗人的书房里除了桌子和书柜,还有一张石床,大家可以想到,杜甫刻苦读书,有时候会读一天书,而又因卧房离书房太远了,加上他需要蜡烛照亮再读书,而半途中,蜡烛可能会熄灭,所以杜甫花尽全部钱财,买了一张床。可能这些钱能让他买几件新衣服的',但他却为了读书而没有买这些东西,让我一起学习杜甫读书的精神吧!

  今日的杜甫草堂一日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加,盼望大家再次光临。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2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查看全文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精选30篇)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1

  今天的草堂,已经无从追寻那黄四娘家的花,但依然有流连的蝶。

  站在杜甫塑像前,我看到的是一个枯瘦的身躯,那身躯里有一副坚硬的骨架和博大的胸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1997年重建了这个“茅屋景区。

  故居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篱边江岸回气、“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

  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

  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好了,请您在这里休息一会,慢慢品味一下乡间的淳朴。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此刻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查看全文

杜甫草堂导游词(精选28篇)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1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江燕。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景点是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在游览之前,我宣布几个注意事项:一,请大家保管好贵重物品,紧跟团队注意安全;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下午三点整,集合地点是南门旁的停车场;三,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川A,我的手机号152。

  另外,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为: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杜甫草堂碑,茅屋故居,最后由南门出,下午三点整请大家准时到南门旁的停车场集合,整个参观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下面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草堂的历史沿革:草堂是由五代时的诗人韦庄在草堂遗迹上重建的。明代1500年和清代1811年时有过2次较大的修葺,基本奠定了现在杜甫草堂的基础,解放后也进行了多次修缮。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并在亲友的帮助下修建茅屋,与第二年春天建成,称“成都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3年零9个月,时间虽不长,写下了240多首诗篇,可谓是他创作的一个巅峰。杜甫草堂的主要特色为:纪念祠堂与园林景观合二为一,建筑格局古朴典雅,并在1961护单位。也难怪朱德总司令也写出“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样的对联来赞誉杜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至高境界,表达对他的无限崇敬之情。大家都晓得任姑娘在浣花溪畔为和尚洗袈裟的故事,我就不多讲了。我们经过大门、大廨,现在我身后的建筑物是史诗堂。它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杜甫的诗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诗”的说法,故被誉为“史诗”,该建筑也因此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正中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塑的杜甫半身塑像。我们呢,可以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诗人虽有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却没有被朝廷重用的心情。说到这儿呢,我们不得不联想到杜甫坎坷的一生。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河南巩县,公元770年病死于湘江的'船上。他经历了唐朝从盛到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伟大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是两行一歌,三吏,三别,他一生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我想,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吧。可见,将杜甫的诗称为“诗史”,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作品的极高评价。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