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任美国能源部长的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学子提出了以下四条忠告:第一,当你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过你的人;第二,在未来的人生中,培养一种慷慨大方的精神;第三,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第四,当你白发苍苍、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你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
请就朱棣文的四条忠告,任选一条,确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多维思考 深思求新
——解析此材料作文的创作思路
在作文时,尤其是考场作文时,审题立意显得尤为关键,精准的立意可以使学生的文章不落俗套,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如果这个立意也恰恰归属于学生占有资料丰富且驾驭自如的素材范畴,那么这篇文章在行文之前,就已经近乎胜券在握了。
由于作文的要求是“请就朱棣文的四条忠告,任选一条,确定立意”,下面,我们就试着从审题立意角度,对这则材料分条解析如下:
“第一,当你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过你的人。”
在分析本条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法。这里的关键词分别是“成就”“不要忘记”与“帮助”。如果单纯从语句的字面含义理解,大家会很容易并且仅仅想到一个立意——感恩。这也是在本次考试中较多同学采用的一个角度,同时,为数不少的学生索性直接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回报”“滴水与涌泉”为题,立意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切入角度熟滥,写作人数过多,所以学生的文章很难在其中脱颖而出。这时候,我们不妨继续深入思考,揣摩其中的内蕴。
作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回首往昔,“帮助”,似乎理应具有更丰富的所指。在获得成功的路上,苦难与逆境、痛楚与磨难是否也算是一种帮助?不论是激赏鼓励还是压制打击,不管是好心还是恶意,只要在前行的路上曾经给予过你动力,是否在成功之时都可视作一种帮助?
如果跳出受助者的局限,变换一下视角。那些曾在风雨中给过我们温暖和希望,向我们伸出援手的人,或许从未期待过我们有所成就之后的回报,他们仅仅是听从内心的呼唤,付出一分温情和关爱,甚至仅仅是希望我们有一个更明媚的明天。如果是这样,那么,什么是对他们最有意义的铭记?是回报,还是传承和散播这份温暖?
深入思考,转变角度,会使你在立意时发现另辟蹊径的精彩。
“第二,在未来的人生中,培养一种慷慨大方的精神。”
相比较而言,本条立意较为清楚明晰,只要界定出关键词语的涵盖范围,立意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现代汉语中,“慷慨大方”一词往往与金钱相关,但是借助文言文常识,我们知道它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充满正气且激昂的情绪、一种自然不俗气且无拘束的举止,甚至一种豁达的性情、一种豪放的意气。那么,它也就由对待金钱的态度转为一种做人的精神、一种处事的情怀,甚至一种审视生命的姿态,于是文章自然意境高远,笔落千言。
“第三,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
借助前文提到的方法,我们很容易在这句话中找到“新阶段”和“爱好”这两个词语。而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在分析时应着重思量的对象。生活的新阶段,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生活道路的转折,可能是生活目标的重设,也可能是人生的得失成败生死攸关的路口。面临艰难与挑战,风险与机遇,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何以凭借?最坚定的指引、最有力的推动,必然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因为“爱”,所以“好此不疲”且无怨无悔。于是随心而动,依爱而行。
“第四,当你白发苍苍、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你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
本条分析中,提取关键词语法不大适用,我们应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语句大意。简言之,就是人生应无悔于己,或引申为无愧于人。
我们可以切入的立意思考角度有
1.析因。因为天地为万物之逆旅,人生苦短行色匆匆,常恐瞬华偷换、光阴虚度。也恰恰因为年华之难留,所以自然应不负此生,无愧韶光。正如朱棣文先生自己所说“因为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
2.释义。什么是真正的“不负”?如何才能“无愧无悔”?
至此,我们可以找到诸多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写作内容,诸如“实现自我”“裨益他人”“爱与友善”,甚至可推想到“三思而行”“坚定”“耿介”等等。
由此可见,写文章必须“意在笔先”,慎思深虑。如果我们再次回到材料,把这四条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或许你会发现,尽管角度各有侧重,但贯穿于其中的是对于梦想的追寻与探求,对于生命的期待和希冀,这不也正是我们写文章所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