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_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

2021-02-17

  导语:《爱乐之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得意的爵士音乐人塞巴斯丁与不得志的编剧演员米娅,因为机缘巧合相识相恋。看看作者观看《爱乐之城》之后的感想。

  《爱乐之城》: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

  我高三时读《情人》,是受了王小波的影响,他对于这本书及其翻译推许备至。尤其是开头: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前几天看了《爱乐之城》。结尾处也是相似的场景,不同的是,影片展开了一段想象而非回忆。一段浪漫的歌舞之后,回首现实,男女主角相视一笑。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散场时,有好些观众兀自议论不休:“所以这俩人到底成没成啊?”而旁边的小小已经哭成了一只灌汤包:“情人节干嘛放这么伤感的电影!”出门瞧见,影城给这部电影的分类就是“爱情/喜剧”,可见大家的审美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爱乐之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得意的爵士音乐人塞巴斯丁与不得志的编剧演员米娅,因为机缘巧合相识相恋。迫于生计,塞巴斯丁签约了不喜欢的乐队,米娅打工之余尝试自导自演。塞巴斯丁的事业小有起色,米娅的演出却一塌糊涂。随着塞巴斯丁远赴巴黎,两人面临分别,最终劳燕分飞。五年后,名伶米娅早已嫁为人妇,某日无意中走进了塞巴斯丁开的酒吧。曲终人散,塞巴斯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两人相视一笑。

  (致追梦的傻瓜)

  作为一部歌舞剧,《爱乐之城》中自然少不了男女主角的共舞。我对于电影涉猎甚少,瞧着像是迪士尼的作品。整部电影热热闹闹,不乏感情戏,国内又赶在情人节上映,自然有人要给归到“喜剧”一类。我倒觉得没必要多争论,《爱乐之城》给观众讲了一个故事,讲得还不错,仅此而已。

  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悲剧,男女主角虽然没能修成正果,但也不存在什么剧烈的冲突。吵架拌嘴然后分手而已。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大放悲声。两人分开之后,塞巴斯丁甚至不忘鼓励米娅追求梦想。多少有点“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感觉,让人悲伤不起来。

  《爱乐之城》也不是一部大团圆式的喜剧。两人分手之后,各自打拼了五年。按照老套的剧本,应该是偶遇后旧情复燃。但事实上米娅已经结婚生子,两人只是展开了一段“如果我们在一起”的想象,恍惚过后,才发现“我已成名君早嫁”,只觉人生如梦。

  我以为,《爱乐之城》妙就妙在故事平淡,立意低俗。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难临头各自飞。塞巴斯丁早为我们阐述了爵士乐的真谛——“冲突与妥协”。有时候生活也是如此。

  塞巴斯丁是一位爵士音乐人,为此颇有些瞧不起流行乐,而他的名气与能力,尚不足以撑起一个爵士梦。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他选择了妥协,加入自己所鄙夷的乐队,成为一名键盘手,进而向着梦想一步步努力。米娅则是一位编剧兼演员,没什么能耐,素质也不高(看她开车和观影的表现可知)。塞巴斯丁鼓励她编剧,她便眼高于顶地写了一部由自己主演的独角戏。结果大败亏输自不必言。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面对困难,有人妥协退让、曲线救国;有人不切实际地坚持所谓的梦想,把未来抛给命运。

  他们的爱情也是很常见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抱团取暖,爱情自然来得简单愉快。等到事业有了起色,前途有了分歧,一拍两散也就在所难免了。原本用不着什么命运的捉弄。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写道:

  “所以这部书中的爱情故事是不大美丽的,虽然,现实性可能更加强些。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

  塞巴斯丁和米娅也是如此。他们不是挑战命运、实现梦想的英雄,也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生活便如一首即兴爵士乐,充满了冲突和妥协——或许这才是《爱乐之城》想讲的故事罢。

  封面来源:微博电影

  作者: 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