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而过,又到了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小朋友们让我们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自己~小朋友们有关315晚会观后感内容详情如下。
有关315晚会观后感:消费者信息安全再次成为焦点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消费者信息安全再次成为焦点,病毒二维码、手机恶意吸费陷阱、wifi漏洞等问题层出不穷。智能手机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对于无处不在的网络安全陷阱,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手机安全再成315焦点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称不法分子可以使用二维码生成器把病毒植入二维码,而当我们用手机扫描这些带有病毒的二维码时,病毒便会成功植入我们的手机。而当手机感染这些病毒后,不法分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盗取手机中的重要信息,包括身份证、验证码等等。此时,不法分子便能肆意更改支付密码等等,从而盗取钱财。
同时,央视还曝光了吸费软件扣费严重的问题,借助手机app里的插件,通过手机里的美女等图片来吸引用户来订阅一些收费服务,这些收费的提醒十分不明显。而且,这些软件可以暗中屏蔽用户收到的确认短信,并且会偷偷替用户发送确定定制的短信。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利用正规软件中内置的插件进行推广已经成为恶意程序非法吸金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安装使用了火车票抢票刷票软件的用户超过了150万,安装使用爱爱视频这款程序的用户超过了120万,安装使用kmplayer的用户超过了130万。
此外,继去年曝光钓鱼wifi后,wifi漏洞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今年315晚会的焦点。在2017年央视315晚会上,白帽黑客利用路由器漏洞,对接入安全正规wi-fi的现场观众手机进行流量监听,轻松获得其app订单相关隐私信息:包括机主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甚至哪天几时看了一场什么电影的信息都能被轻易盗取。
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订餐、打车、看电影、上门服务……现代人的生活已离不开手机app,智能手机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这其中既有病毒、恶意软件对用户手机的私自发短信、恶意扣费,同时用户手机中的通话记录、帐号、个人私密文件也有着被窃取的风险。对于无处不在的网络安全陷阱,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在这其中,一方面需要用户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提升手机的安全性也是重要的手段。截至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手机安全软件,可防范多数的恶意软件,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少恶意软件已经具备绕开安全软件防护的能力。鉴于此,手机安全更加需要来自系统底层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