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后感_读杨澜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有感

2020-03-13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是杨澜写的新书。读者读了之后有何看法呢?来看看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后感篇一

  我看完了杨澜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想起初识杨澜是她在主持《正大综艺》电视节目,那时觉得她年轻漂亮,有才气。她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工作4年获得中国第一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后来她辞去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从书里得知1993年她受邀随团前往蒙特卡洛担任申奥陈述的直播主持人,然而,在那一周的时间里,她的情感和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她看到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与国际社会视角的巨大反差,但又无能为力。最要命的是,当时国内一片高涨的情绪和必胜的乐观,完全感受不到第一线的复杂情况。那天当萨马兰齐宣布结果时,国内电视机前的观众有很多人欢呼起来,以为已经获胜。而萨马兰奇宣布的却是“获胜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悉尼”。这件事给了她很大刺激,让她深深感到自己对世界所知甚少。回国后,她激流勇退,下决心辞去了CCTV的工作,出国留学。她不要年纪轻轻就坐井观天,她要去认识这个世界!她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国际传媒研究生。

  通过阅读该书,使我知道了声音对一个人形象的重要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声音偏尖,当她决定竞选党魁、继而问鼎首相时,声音训练师让她有意识地把发声的位置放下来,更接近女中音的音色。成熟、可信、优雅的声音形象就被塑造出来了。

  20xx年为了北京20xx申奥陈述部分加入法语,她找了很多老师来学习法语,勇敢的接受挑战。如今写起来也不过寥寥数语,其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我想只有当事人知道。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们都应向她学习,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走向大世界去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机会总会降临在有所准备的人身上。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后感篇二

  读罢杨澜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只觉得似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温润地流淌在心田的每一个角落,正如书本封面的那个微笑,知性而温暖,优雅而明亮,它点亮的不仅仅是我的眼睛,更是精神的启迪,就像遗失的韵脚矢志寻找押韵的诗行,头脑混沌原始的想法突然找到了明确的载体,噢,原来我想的正是你。

  从求学到走上媒体工作,从主持人到申奥会的陈述人,及Lan珠宝的创始人,从为人妻到为人母,从爱情到婚姻,她所展现给我的不光是她本身,她的经历,还有更为独特、广阔的视角所收集得来的见解,因为她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沿,接触、访问的都是一些对时代变革起着重要作用的大人物,且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透过她,我们能了解这个时代更全面的样子,这些是我们的视野远不能及的。20xx年800余位的人物访谈,更有让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人一天地”的阅读感触,但同时有趣的是,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种人的性格的放大化,你能在每一个人物中看到一点自己,或好或坏,却让你留心与审视。

  很多人喜欢杨澜,从杨澜身上,我们总能找到喜欢她的理由。比如她在《拿什么拯救你的“监介”(尴尬)》里面引过一段话。她跟一位知名外科医生做一场国际医学论坛的主持,但是医生上去之后有些紧张,一上台就说错词了,这时候杨澜说了这一段话:“‘大家知道吗,能与这么成功的医生同台主持我感到特别荣幸。要知道,今天交给他一支麦克风,他可以上台主持;但如果有人给我一把手术刀,我打死也不敢上手术台啊!’台下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的搭档这时也稳定了情绪,同时给我一个感谢的眼神。”如此坦诚的机智让人想想都不禁莞尔。

  再比如她与子女相处的理念与方式,《世界很大,幸好有你》的第一页写“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吴征,纪念结婚20xx年一起看世界的日子。”书里面并没有多少关于吴征的描写,她也说了“幸好有你”的“你”是包括亲人朋友、采访对象等等在内的很多人,而我想这其中的你定少不了她的一双儿女。她总是以及其豁达开明的方式教育子女,正因为自身丰富的学识底蕴与阅历修养,才能在孩子外婆患癌去世时告诉他们“人都会死,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好好地活过,就会怕得少一点。”她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告诉她的孩子“人生的丰富性就在于仅凭输赢一语是无法概括的,除了赢家和输家,难道就不能做个玩家,在对梦想的追逐中体验一把挑战自我的惊喜与刺激?”种种点滴皆是爱意溢于言表,可她又不是把孩子绑在身边的那种母亲,这又不禁使我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以及在书中,我常常可以读到作为一名女性她给年轻女孩儿的忠告,在择偶上,在爱情里,在生活中。“干得好,是安全与独立,嫁得好是幸福感。”“幸福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的价值,没有贫富,只有丰富。”“最好的关系是让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爱情快速奔跑,婚姻慢慢生长。”

  我特别想把这些话分享出来,想要更多的人看到,看到她的智慧与大气,看到我们喜欢她的理由。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后感篇三

  杨澜的书,读起来让你觉得她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位少女,无拘无束地看自己喜欢的风景,一直保持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她的家庭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飘落在我这个以及千千万万个读者心中,让人柔软开心。

  我想一直保持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挺难的。很多浮在世界表面的东西,我们花太多时间去对待。而忘了,真正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真正的满足感和踏实感是自己内心得到的满足,才能给予的。可笑的是,人却往往被一些虚名一些奖状一些奖金所束缚住而莫名的不开心。应该剔除掉这些浮毛,专注真正的心底的声音。

  最喜欢这本书中《一个人的幸福力》这章。书中提及我们对幸福的三大误区:

  1.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重视自己尚未得到的(我领居的房子凭什么比我的大?)

  2.以当下的欲望设想未来的需求(我太饿了,要是天天吃红烧肉该多好!)

  3.以表面现象评判别人的幸福(这个人在车祸中断了一条腿,这辈子算完了!)

  对幸福有误区,那究竟什么是幸福?萧伯纳说:“生活的喜悦就是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实现而奋斗的感觉。”而马斯洛的理论则是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安全,第三是爱和归属,第四是尊重,第五是自我实现。我觉得幸福就是过自己认可的人生,自我实现,自我放松,自我享受。

  科学家通过对大脑中的海马体的研究获得三个重要发现:

  一、情绪比理性反应更快;

  二、人对痛苦比对快乐更敏感;

  三、情绪反应模式的脑电波贿赂可以改变,也就是说,头脑可以被训练,这就是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后感篇四

  初识杨澜忘了是在什么时候,只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躺在舍友的床上随手一翻看到了《一问一世界》,那时候对杨澜的认识也仅限于《杨澜访谈录》,做的是高端访谈节目。

  这次杨澜的新书,因为发布微信消息的关系,看了一眼简介,便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迫不及待撕开包装开始阅读,三天,六个小时左右看完,之间还摘抄了一些比较感动我的句子,尤其是她采访名人时名人说的话。

  整本书读完,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太开拓视野了!央视主持《正大综艺》,获得“金话筒奖”后,激流勇退,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结婚生子,完成一个女人的使命,可她不甘心于此,从支持人做到制作人,开播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创立阳光集团,并三次代表中国申奥,两次成功,作为一名优秀的华人女性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尽管这本书是为了纪念她和老公吴征结婚20xx年,但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慢慢变成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知性女性20xx年的成长史,是纪念,也是怀念。为了开拓视野,央视工作说辞就辞,为了申奥陈述准备法语,找了很多老师来学习,访谈之前打大量功课,如今写起来也不过寥寥数语,其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我想只有当事人和她团队的小伙伴知道。

  在看到杨澜如今的光彩时,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她背后的团队。家庭,同事,朋友,无一不在杨澜的光彩背后默默奉献。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读书摘抄

  太不公平了!结婚20xx年是“瓷婚”,20xx年是“银婚”,只相差5年,怎么人家就从泥土上升为贵金属啦?20xx年,7300多个日日夜夜,总该比“瓷”结实一点儿吧。

  在这个节奏快、选择多、压力大的时代,结婚20xx年,也算是小有成就了。

  于是,我们决定在家中开个小派对,请上50位老朋友,有家中长辈、中学的同学、留学时的好友、多年的合作伙伴,有出双入对的,也有至今单身的⋯⋯大家聚一聚,乐和乐和。

  婚姻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社会制度,合理,但不完美。

  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件蠢事接着另一件蠢事而来,而爱情就是两个蠢东西相互追来追去。”相互追来追去20xx年,你说得多累啊!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不管怎么样,还是结婚好。如果你找到一个好太太,你会很幸福;如果你找到一个坏的,你会成为哲学家。”——这就是他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9•11”事件后说:“我不怕恐怖分子,我已经结婚两年了。”——婚姻让你无所畏惧。

  可见,还是结婚的好。即使是以毒舌见长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这样温情脉脉的话:“爱情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却又是生长最慢的。在你纪念结婚20xx年之前,你很难明白一段好感情究竟意味着什么。”

  爱情的奔跑速度的确不慢。我跟他认识不到一年就结婚了,算是闪婚吗?

  不过对于成年男女,各自有过一些情感经历,对于自己在感情上的需求逐渐确定下来,判断是否遇到了“对”的人,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20xx年前的一天,他租了一艘小帆船,带我出海。那天,天气有些阴沉,海风有些凉意,海浪起起伏伏,但是这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他对我说:“我一直独自闯荡,今后我要和你一起去看世界!”就在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而他似乎也对我的感受很有把握。不久之后的一天,我去机场接他,一上出租车,他就掏出一枚戒指套在我的无名指上(居然正合适!),说:“嫁给我吧!”(用的是祈使句而不是问句)就这么简单,以至于我后来常常抱怨:根本就没有“求婚”的桥段嘛!

  爱情就是这样一路狂奔,无所顾忌。整个世界都无关紧要,只要我们能在一起。神奇的是,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应该在一起:喜欢同样的书,爱吃同样的食物,不约而同说出同一句话,甚至从星座到紫微斗数,都显示我们注定要在一起。

  而婚姻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却是:没有人是“注定”在一起的。

  在一起,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是不断选择的结果。如果幸运的话,你会一次又一次坠入爱河,不过,是与同一个人。

  据说,即使是人们眼中最完美的夫妻,一生中也起码有200次有过“我要离婚”的念头。当荷尔蒙制造的激情慢慢退去,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慢慢磨蚀浪漫,照料孩子的吃喝拉撒让你睡眠不足,还有工作的高压和旅行的分离;当你期待对方懂你的时候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为了不同的意见争吵得面红耳赤,或是说了不该说的话⋯⋯

  在感情处于低谷时,帮助我们的,不是什么“注定在一起”的臆想,而恰恰是:我们本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如果不是因为相爱,就不会也不必在一起。

  如果你把婚姻看作围城,还天天蹲在门口看守着,那么城里的人就难免成了囚徒;如果你把城门的钥匙交给对方,他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愿意,这围城就成了遮风避雨的家,无论走多远,他都会回来。如果你爱他,就给他自由和快乐。自由的人,才适合谈情说爱。

  我们真的一起去看世界了,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即使是带着老的小的一大家子人,我们也会营造属于两个人的特殊时刻。在南太平洋的白沙滩上漫步,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边喝着咖啡度过白夜,在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的悬崖上眺望地中海,在印度泰姬陵的水池边欣赏白色宫殿的倒影,在马赛马拉大草原的早晨看薄雾中的象群,在阿尔卑斯雪山下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或是在欧洲最西端、葡萄牙里斯本的罗卡角诵读石碑上的诗文“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不同的风景点亮我的眼神,我也用这眼神发现熟悉又新鲜的他。钱锺书曾经说过:“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和她去旅行,如果旅行后你们仍然相爱,那就结婚吧。”旅行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和两个人的配合程度,旅行中的小小冒险也给二人世界带来难忘的记忆。有一次我们去南非旅行,他预订了一个帐篷旅馆,就驻扎在自然保护区的河岸上。夜晚来临,鳄鱼拍打着河水,河马的咆哮就在耳边,大象窸窸窣窣地吃着帐篷外的树叶,与我们只隔着一层帆布。我们关掉灯,屏住呼吸,等待它们踏着沉重的脚步走远⋯⋯第二天清晨我们吃过早饭返回帐篷时,一只大个头的野猪与我们狭路相逢,它晃动着两只獠牙,打量着我们。吴征一把抓住我,把我挡在他的身后,嘱咐我:“不要慌,慢慢后退。”我们给野猪让开一条道,那家伙看我们既无恶意,也不慌张,似乎也定下心来。对峙了一会儿,就大摇大摆地走开了。这段遭遇让我们兴奋了好几天。最浪漫的事?那就是周游世界后回到家里,泡一杯热茶,摆一盘瓜子,舒舒服服地一起看碟。金窝银窝,还是自家的小窝好哇。

  婚姻当然不只是游山玩水,卿卿我我。情人节的玫瑰和纪念日的礼物都曾带来美好的回忆,而比这些更长久的是共同的成长。有一种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最好的关系是让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没有吴征,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是他在我挣扎于做一个主持人却不能掌握节目品质的时候,鼓励我学习当一名制作人;是他在我决定回国发展的时候,放下美国已有的生意,陪我一起回国重起炉灶;当我遭受谣言攻击,他抬起我的下巴说:“你要做一只高高飞翔的鸟。”为了我的要强和任性,他必须接受一个不会煮饭还常常出差的老婆,还有娶一位公众人物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包括经常有人介绍他为“杨澜的先生”。

  婚姻中的两个人的关系是多重的:恋人、朋友、亲人,有时甚至还会有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无论我们给这个世界一张多么坚强的面孔,在家里,我们可以放松下来,不怕暴露自己的恐惧、脆弱和挣扎。我们能够给予彼此的也是多重的(比恋爱时关系丰富得多):爱、理解、尊重、欣赏、同情、陪伴,还有义气。也许有人认为“义气”是指兄弟哥们儿之间的关系,我们却认为它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风暴来临的时候、孤独无助的时候、前途不明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在你身边说“别怕,还有我”。

  一次很刺激的旅行发生在20xx年“9•11”事件之后不久,吴征作为那一年国际艾美奖颁奖晚会的联席主席,计划赴纽约参加典礼。我劝他不要去了,恐怖袭击还有可能发生,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但吴征坚持要去,一是为了表达对纽约人的道义支持;二来这也是华人媒体第一次在国际电视舞台上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广受关注,不能让别人小看我们的胆色。“那我陪你去。”我见他态度坚决,就这样决定。那一次旅行前我们写好了遗嘱,飞机起飞时我们紧紧握着对方的手,闭上眼睛轻轻地祈祷⋯⋯

  20xx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天,我带领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十几人随全国妇联的救援队伍去都江堰、德阳、绵竹等重灾区。那时灾区每天都有数次6级上下的余震,堰塞湖的情势也相当危险。吴征不放心,坚持陪我一起去,一路妥当照顾大家的住宿和交通。在灾民安置地,他大汗淋漓地搬运各种物资,安抚大人孩子的情绪,还细心地为一脸尘土的孩子洗脸,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记得离开灾区的那个夜晚,因为有强烈余震的预警,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留在室内。于是在一片小小的广场上,我们和衣而坐,说着这些天那么多伤心和感人的故事,商量着回到北京后怎么为灾区的孤残儿童多筹募一些善款⋯⋯后半夜,当四周的一切慢慢静下来的时候,我靠在他肩头睡意渐浓,突然他推了推我说:“你看,满天的星星。”

  20xx年,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有形的家,包括一对可爱的子女和事业;也让我们织就了一条无形的纽带,那是共同创造的记忆。我更理解了马克•吐温的那句话,爱情快速奔跑,婚姻慢慢生长。这生长缓慢而扎实,就如两棵树,有独立的树干,又将根与枝重重叠叠交织在一起。

  在结婚20xx年家庭派对上,我们选的主题曲是《月亮河》:“两个流浪者,一起去看世界。世界真大,有好多风景。我们在河湾处等候,向往同样的彩虹尽头⋯⋯”

  老朋友成方圆见证了我们从相爱到结婚的全过程,在派对上她抱起吉他,为我们演唱了一曲根据叶芝的诗改编的歌《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我抗议说:“我们才40多岁,你就唱《当你老了》,等我们真的老了,你唱什么?”

  圆子来了个脑筋急转弯:“那时就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众人大笑。我回头去看吴征,他已微醺,憨憨地笑着。从他的眼神里,我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爱上他的理由。于是我想,瓷婚就瓷婚吧,它提醒我们,婚姻就如瓷器,无论时间多长,都要轻拿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