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政府读后感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 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区,给广大社区公民授权,培养他们的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使社区从依赖政府救助与庇护的问题成堆的“弱者”,转变成掌握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强者”,让社区的治安、卫生、住房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即政府主动打破垄断,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展开竞争,视竞争为提高效率、振兴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项目招标、合同承包等方式进行调控,促进公共服务的公正与高效。

  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即政府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政府的目标与使命。政府承担彻底清除各种过时规章的重任,通过控制预算总额,激活人事管理,使政府“由规则驱动型组织转变为任务驱动型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即依据产出测评与绩效目标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并与工作报酬联系起来,政府把焦点放在后果控制上而不是投入上,遏制部分政府官员扩大预算与人员编制、扩张权力与利益等冲动

  但是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理论不能应用到实际当中,不能为现实的社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是没有什么生产力价值的,改革中需要更多的是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这本书的很多例证都阐明了改革实践中政府引入企业精神的巨大作用,但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过于完美的结果,好像是只要政府机关引进了企业精神,一切弊病(例如官僚主义、文山会海等等)都能够药到病除了。在本书中作者所列举出的例证肯定是那些能够证明其论点的例子,而对那些不能够证明其论点甚至可以反驳其论点的案例则视而不见,这是本书例证中的明显弊病。正像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切尔.黑尧所写的那样:带有某种价值偏好的人们总会对那些自己所钟爱的东西产生兴趣,而那些明明存在着的而很遗憾的并非为政策制定者的官僚们所偏爱的社会问题则永远进入不了政策问题的范围。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的某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做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我们国家的国情。毕竟西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而我国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因此,我们只能有选择的吸收,不能全盘照搬。我们在工作中就需要采用一种“理论+实证”的研究方法,即采用理论推导和实践支持相结合的形式,才能在改革中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一点观后感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政府都进入了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热潮,在这轮浪潮中,各国政府的改革战略及范围、规模、力度都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的基本倾向,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或重塑政府,这就是美国的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特勒在其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中的主题,该书成了一九九三年开始的美国“重塑政府”改革的理论基础,克林顿总统曾给予高度评价:“美国的每一位当选官员应该读这本书,我们要使政府在九十年代充满新的活力,就必须对政府进行改革。该书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蓝图。 阅读了《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这本书,受益匪浅。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