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1400字(1)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一、学生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我很少读他的文章,几乎不了解他,只觉得他是个厚重的文人和学者,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膜拜者。
读余秋雨的文章,就像品一杯很苦很浓的古老的茶。余秋雨是成功的,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片茶叶,我们一起被卷入这场漫漫无边的文化苦旅。这场苦旅中,要历经三大战役——历史、文化和精神,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 ——人文。
说到历史,我会想到战国七雄、楚汉争霸、赤壁大战……几乎全是争斗中的辉煌历程。而余秋雨让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那些辉煌:他带我们去古战场旧址,从千万年堆积的尘土中挖出千仞的骨骸,告诉我们——这就是命运。
余秋雨在书中以敦煌文献流落外国为例,呼唤正在遗忘文化的人们的“个人财产”意识,他在《道士塔》一文中对那位王道士行为表现出的痛心疾首,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及想法,但我个人以为,大可不必如此。作者站在一个爱国文人的角度,抨击道士的“肮脏”﹑愚昧。我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觉得道士的确愚昧,但并不至于“肮脏”——他并没有进行拍卖,大赚一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是典型的中国小人物形象,是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错并不在道士。余秋雨也意识到当时的中国没有安放几卷经文的能力,他写道:“别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住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读到这里,我和作者一样无奈,心里涌起一种苦涩的滋味。
不仅是文化的归宿如此,人类的精神归宿同样是前景迷茫。精神赋予了艺术品生命。正如余秋雨写道:“一堵壁画前的唏嘘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我们看到那些艺术结晶时,总在潜意识中寻找和自己内心相符的点点滴滴,因为找到了共通之出,感慨由心生。”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我相信人类精神的最终归宿就是自由。可是人们常常在自由追寻的同时,用宗教束缚了自己的信仰。其实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将对宗教的敬仰,用于自身。因而人类精神的归宿是相信自我,把握信仰。
在自己的领域,抱着自己的信仰,相信自我,用自己的翅膀飞翔!
二、家长感言
余秋雨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失了大半。实践是横坐标,命运是纵坐标,历史是轨迹给了我命运的解析式,也许会有新的轨道,但又有几个人能逃脱历史的魔力思想仅仅留在这一秒或下一秒?历史的舞台上,人们出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往往还来不及谢幕,就被莫名其妙地淘汰了。如今在历史书上的内容,总有一天——很遥远很遥远的一天,会被遗忘了
每一处古迹,都会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间情感,悲多于喜,让人看了郁郁寡欢,不舒服。余秋雨形容文人“萎靡柔弱”,这大概是中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产物。在这块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无处不贮存着文化内涵: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莫高窟﹑柳公祠﹑鸣沙山……只要有人驻守过﹑飘泊过的地方,都在不知不觉中打上了文化烙印,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很大,同样面对世界,有人把酒临风,有人对月叹息。必须承认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前辈可以在宫商羽中寻觅高山流水……我并不崇拜中国文化,因为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也常常会像做人一样被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裹卷。
我想,这大概是余秋雨的文章所述的文化归宿及精神归宿吧!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1400字(2)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我倒背如流,到最近我才算真正领会了它的境界。
以前,我书虽读得不少,但作文却不怎么样。每次考试都要扣到六分以上。那可能是因为还没有“破万卷”吧!
一年来我又开始大量阅读书籍了,每一本书都细细体会,细细咀嚼。读青山、读蓝天,我从中领会了大自然的奇异,万物的自在;我读社会、读生活,我见识了人间的丑恶与善美、拼搏与收获。自从“读书破万卷”后我惊奇的发现,我能通过书这扇窗户,去读老师、读朋友、读人生。我惊讶地发现:这世间本就是一本大书:奇异、美妙、忧伤、丑恶、善美,又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源泉。人间的酸、甜、苦、辣,真实极了,灿烂极了。令我更开心的是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越来越高。虽谈不上文声高手倒也能写出好一些的文章了。的确,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充实了我肚子中的“墨水瓶”。使我由原来的“粗口成章”变成“出口成章”了。
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了一列远行的列车,眼望着新奇的风景,心情是那么舒畅。有时,又像是面对着一位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听着他波起浪迭的故事,被那种娓娓叙说的气氛感动着,心情久久难能平静。
读书是享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阅读为生活又增添了别样的内容。我们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
对书籍的品味和领会充实了我们平凡的生活,眼界在开阔,精神在成长,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在加深。你和那位也许永远不能谋面的作者,有了一种精神牵连。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你的朋友、你的精神上的亲人。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
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我喜欢书中的内容,幽默的,悲伤的,凄美的······ 我爱读书,读书使我的人生充实而从容,悠闲而舒适,安静而丰富,读书使我快乐。
家长感言
我们从不强迫她去追求不可能的目标,只有一样事时刻关注着,那就是培养她的阅读习惯。习惯有时能决定一切。在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她的年龄喜好挑选适合她的书给她阅读。在低龄阶段有声读物是她每天最喜欢的节目,从听儿童故事、看童话节目,有时还带她去看戏曲舞台艺术,从小给她清晰的历史脉络,帮助她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人文历史。等到能自己读书认字了,我们挑选了一些适合她的图画读本,根据画本的内容让她展开想象,成为这本书的作者,把画本下面的场景来解说并延伸。久而久之,她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长,为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品格的培养是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孩子每星期能看完一本书,大量的信息会在她们脑海中永难磨灭。有了这些还不够,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我和爱人也喜欢看书,只是个人的喜好不一,我喜欢看些杂文。杂文是大百科全书,是众多人智慧的结晶,杂文是每位作家在他最富有激情的时刻所创作的,观察充分,感悟清晰,分析深刻。通过阅读我不仅增长了知识,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也不会感觉到拘谨,能清晰地给孩子传递人间的丑陋和美丽,让她不多走弯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的兴趣高昂。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学会了分辨善恶,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帮助她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大步向前。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知识对每个人来讲是如影随形,理想是动力,视野是胸怀,天道酬勤!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家园,不妨多读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