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奥数惹的祸

2019-02-17

  昨天, 数学课杨老师布置了一道奥数题,作为家庭作业,题目是这样的:超市搞促销活动,告示上写着:每3个空可乐瓶可以换一瓶可乐。小红买了10瓶,她一共可以喝到多少瓶可乐?我想了老半天,不知道答案,就去问我的家庭老师—母亲大人。妈妈说: “这不简单吗! 你想呀,每三个空瓶换一瓶,小红喝完3瓶,就可以换来一瓶,她喝完9瓶,就换来了3瓶,换了的3瓶喝完后,又可以换1瓶,所以是10+3+1=14。14瓶,没错!”这么简单?我不信,于是转身去问家里的高工—外婆我的外婆退休前是单位里的高级工程师,她看了看题目,画了图,进行了演算,也说是14瓶。外婆看着我疑惑的样子,就说:“不信?问教授去。”我的外公退休前是大学的教授。外公画了图,列了算式,进行了验算,给出的答案也是14瓶。这时,爸爸也凑了过来,看了题目和答案,想了想说:“既然是奥数题,该不会这么简单吧?”妈妈反驳道:“那你说是多少?”爸爸挠了挠头说:“让我来上网搜索一下吧,这样的奥数题,网上肯定有。” 不一会,爸爸真的找到了答案,他喜滋滋地宣布:“是15瓶,过程是这样的:每喝完3瓶,就可以换来1瓶,喝完9瓶,换来3瓶,换了的3瓶喝完,再换了1瓶,和原先剩下的1瓶,加起来是2瓶,然后再向超市借一个空瓶,这样一来就可再换了1瓶,喝完这瓶,再把空瓶子还给超市,所以小红可以喝到10+3+1+1=15瓶。”啊?其他三个大人异口同声地说:“还带这样的呀?”外婆头摇得象拨浪鼓,说:“超市肯定不会借瓶子给你的,他们肯定会让你再买一瓶,然后凑成3个空瓶,这样才能再换1瓶。”外公摇着一只大手,说:“这方法不对,这是在一种假设的条件下得出的,数学上不能用这种方法。”妈妈说:“现在的商家不要太精吆!什么送券呀,打折呀,就是千方百计想让你多掏钱!”爸爸耸耸肩,往上推了推眼镜,无奈地说:“这就是一个解题的方法,别想那么多。”。妈妈瞪了爸爸一眼,说:“那也不行,这不切实际。”外婆义愤填膺地说:“这是谁策划的促销?让他下岗!。。。。。。”外公也愤愤不平地说:“这是谁想出的题目?简直是忽悠人。。。。。。”爸爸说:“所以说,奥数题就是有奥妙呀。。。。。。”“什么奥数呀,是拗人。。。。。。” “这是误人子弟!。。。。。。”。。。。。。看来,这场辩论一时半会是结束不了了,我忍不住地打起了呵欠,在一片吵嚷声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抱着两个空可乐瓶子,一步一回头地向超市走去,后面跟着我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