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回家看父母。整理房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妈妈剪鞋样子的衬纸。纸上的字依稀可辨:花园里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姹紫嫣红。风吹来,花儿们点头微笑。在“姹紫嫣红”下面,醒目的画着一条红色的波浪线。半片残纸,两行浅迹,一条红线,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写花的命题作文。回家后,我从成语词典里发现了“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得意地用在作文里。排着队去讲台上领作文时,我满心盼望着老师夸奖一番。轮到我领作文了,谁料到语文老师“哗”的一声把作文本砸在我头上,满面怒容:瞎跩什么?你以为我不知道姹紫嫣红什么意思?臭显摆,改去!老师的怒喝让我摸不着头脑,翻开作文本,“姹紫嫣红”这个词下面画了一条长长的波浪线,空白处批注了四个红字:臭词滥用。我没有勇气向发火的老师问为什么,只好回去问爸爸:“姹紫嫣红是形容花的吗?”
“是啊。”
“那万紫千红呢?”
“也是。”
“这两个词都能形容花吗?”
“当然可以!”
“可老师说我臭词滥用。”爸爸接过我的作文认真读了一遍,末了,沉吟道:“你没错,是你们老师错了。”得到了爸爸的首肯,我除了把作文里几个赋闲的“了”字擦掉之外,其它一概未动。语文老师再次看到作文时,暴跳如雷,拽过我的衣领,一顿耳光,作文本被她摔得老远。最后她从牙缝里狠狠地挤出几个字:滚回去重写!挨打之后,我借来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看,文章里千篇一律的写着“万紫千红”。重写的作文里,我的花儿们再也不敢点头微笑了,只能把“万紫千红”生硬的绑在了花儿们中间。当我心惊胆颤的拿着重写的作文给老师看时,老师不耐烦的匆匆扫了几眼,用红笔划了个潦草数字“60”。这一回,我总算及格了。
时隔不久,同年级一位老师的女儿获得了全市作文比赛的三等奖,她的获奖作文被各班传阅,当我看到她作文里的那个“姹紫嫣红”时,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有了“姹紫嫣红”事件,我学乖了,中规中矩的写着流水账。我再也不想为一个破词儿挨揍了。从此以后,我一边揣度着老师的心思,把水的再也不能水的车轮语言写进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三段论里,小心翼翼的应付老师每一次布置的作文;一边回到家中,在自己一摞摞作文书里贪婪的勾画精彩段落。
读小学的最后一年,语文老师看到我写的作文总是摇头,讥讽我不会写作,预料我难升中学。不知怎的,这样的话总是萦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心中尘封已久的那股劲儿也开始蠢蠢欲动。升学大考中,那篇命题作文里,我把记忆下来的各种精彩词句和写作手法最大限度的用了进去,试卷的空白处都被我华丽丽的文章铺排的没留下多少缝隙。我再也不去考虑我的文章到底合不合老师的口味,那一刻,我只为自己而写。我固执的把喜爱的文字一个个的填进作文里。那篇作文,我撒着欢儿的码了近两千字,终于把几年里唯唯诺诺的萎靡状态一扫而光。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段往事,心中还是十分感慨。现在想来,虽然少年时也学着别人去迎合老师,但幸运的是,语文老师的刻薄拯救了我,没有使得我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塑料模特。我心里始终埋藏了一段渴望,支撑着我一直走在路上,只为看到的那片梦想中的美丽风景。风景的那一端,水晕氤氤,浮光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