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XX届高三期中考试,诗词鉴赏是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想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于是将其翻了出来——吾与子所共适。
——李煜词风浅谈
从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到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凝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帝王领袖的诗文中,我们大都能嗅出一种霸气,然而李煜却不同于他们。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我们国家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虐待了他们。”李煜从锦衣玉食的帝王到大宋囚徒,境遇的差别长久地使他在人生绝望中徘徊,最绝望时的眼泪往往能浇灌出最美丽的花朵。李煜屏弃前半生豪华奢侈生活所赋予他的柔靡风格,在遍尝亡国之痛后仍保持较为真实的性格,洗尽铅华,直抒胸臆,咏唱自己的悲伤,《虞美人》等一朵朵盛开在中国诗文界的奇葩至今还红艳欲滴,那凝聚的恰恰是作者的血泪。
“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李煜曾经拥有殷实而广袤的国土,面对干戈之后的臣虏遭遇,他满腹悔恨,无奈只能“垂泪对宫娥”,悲惨的现实生活带给他的是难以承受的痛苦,于是多少苦恨一泻而出,胸臆直抒。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无限江山已经落入他人之手,但作者对往昔豪华奢侈生活仍难以忘怀,只能用梦归从前来排解内心无限苦闷,字字真情道出愁苦之深。
“剪不断,理还乱”,面对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过去,作者天上人间的身世沉浮,是悔、是愁、是苦、是恨-----,无以名状,自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繁杂纷乱的感情极为酸楚,无计消除。诗句真实再现其囚徒生活的孤寂和难堪。
李煜内心巨大的悲苦如春草还生,绝非凡夫俗子所能体味,默念他的诗文的同时,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双忧郁的眼睛,正凭栏远眺,可是透出的却是满目的苍凉。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江山一别,永无见期,亡国的寒意悄然侵入作者的心底,落花流水自在意。“春去也”,全然不顾肝肠寸断的李煜,这种悲痛怎能抑制,绝望伤痛可见一斑。
“林儿谢了春红,太匆匆”,春红谢去,寒雨晚来,纵几多美人留不住一丝温暖,作者心中念念不忘的幸福也只是过眼云烟从梦中匆匆掠过,丧失自由的愁苦却如江水一般长得没有尽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清冷的月光之下,李煜发出百感交集的悲号,失去的何只是往日的荣华、尊严、亮丽的容颜,更连同江山,个体的离愁别绪上升到家园的离恨,作者心中的仇怨也填满了湍急流动的浩浩长江,奔泻千里,流淌不息。
亡国的李煜缺少政治家的才情,从来没有想过要卧薪尝胆重图帝业,也不曾静下心来自省,占据他内心的更多的是文人般的纤细和情愫。人生境遇百般辗转,所有愁苦萦绕心头,他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一边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歌唱着自己的悲情。春花秋月、渐暖中的凉意、新月如钩、奔腾的江水------都是李煜喜欢选用的意像,他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恒久不变的江山宫阙与易逝的时光和无常的时世进行多次的、甚至是反复的对比,营造了一份缠绵悱恻的情致,将婉约的愁苦放入亡国的大悲中去反复吟唱,突现的是满纸的血泪辛酸。
面对李煜这悲伤的飞瀑,我们欣赏到了血泪至情的深渊,愿这装满李煜悲伤之泪的深渊能在千百年后汇聚成千上万读者共鸣的泪水,将其酿成坛坛美酒,永远散发着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