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随笔

2020-02-16

  学历史讲究的兴趣,那初中历史如何教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初中历史课随笔,一起来看看。

初中历史课随笔篇1: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学科素养培训的最后作业是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很多人觉得难。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进行教学设计。但是我们往往都会写教案,却不一定会写教学设计。那么教学设计和教案有什么不同呢?

  一、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养成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要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它更是关于教学的说明,我的理解为:教学设计在于重点要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因为教学设计是要重点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所以,要设计出一堂好课,很不容易。要把每节课每个步骤都认真的去设计,仅凭自己的设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在大家的建议下不断的去修改,然后再听课,再商讨,再改进。从重难点的确定、突破方法、从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从找资料、到制作课件等等,都要经过几次集体反反复复的讨论、修改。所以,教学设计是大家智慧的结晶,这也的确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

  三、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般说来,设计再好的课也要针对学生在上课时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这就是以人(学生)为本。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实是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叶澜教授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我想,要做到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最后我想说,要想设计好一节课,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什么我们觉得设计起来难,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才勉强设计好一节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不重视设计和课堂反思,只是写写简单的教案,至于每一步骤为什么这样做?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自身的知识含量、知识的更新、灵活处理教材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等等。

  新课改强调:“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 、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才是真正的好设计。

初中历史课随笔篇2: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给出一个机会,让学生放飞思想浦阳镇中 陈力权新课程呼唤尊重,民主,强调自主,发展.因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细节,各 个环节,我们都应积极地把握可能的契机,把这些新理念渗透进去. 由此,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堂课.在那节课上,起初就因为没有注意细节,差点造成对 学生的伤害.当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设计了几个问题,当问到"毛主席为

  什么说'人民万岁'时" ,有个学生说"这是毛主席拍人民马屁"时,我非常恼怒, ,再等到 我让学生列举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时,这个学生又说了李鸿章,终于使我"忍无可忍" , 正准备大大责难他一番以泄心头之狠时, 突然看到他一副委屈而又似乎悔恨的表情后, 我恍 然动了恻隐之心,脑海里竟然翻腾出一大堆新课程理念!因此,我就缓和了气势,巧妙地给 他了一个发言的机会,而他竟然滔滔不绝地对李鸿章进行了深刻剖析:那是历史的不公平! 我在书里看到过,李鸿章其实对当时

  中国还是有重大贡献的,他是最早提倡洋务运动,目的 就是富国强兵,同时,像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他都是与列强据理力争,尽量 使清政府赔银最少,割地最少,况且'弱国无外交' ,他只不过是一只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罢了,因为没有慈禧的点头,他无权也不敢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

  他的回答竟赢得了全班学生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非常感动,为学生独到的见解而惊叹,为刚才自己的粗鲁而感到羞愧,更为 自己的"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而感到庆幸.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不能仅仅重视学习新课程理论,更应该注重实践,关注细 节! 我也因此受到了他的启发,便让学生继续讨论:诸葛亮是推进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 发展的人物?学生在我的启示下, 对诸葛亮进行了精辟评价:

  从蜀国来说, 他对蜀国的经济, 文化,政治起到了巨大的的促进作用,从这角度来看,他是属于推动历史发展的;但从当时 的大背景下,他要恢复汉室,阻碍统一进程,而东汉王朝则是一个腐败,没落的王朝,因此 他又是逆历史潮流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他是阻碍历史的发展…… 在热烈的讨论中,把学生的思维又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懂得了评 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迷信于某一本书,或某一个权威,也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来下结论,而 应从多角度,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来分析,评价. 这一堂课也就在对话, 掌声, 思考中结束了, 反思这堂课, 作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思考,多向思维的场所.

  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应通过创 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 从不同的视 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

  因此,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就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以 辩证的,客观的,多维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特别关注讲了几个 知识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通过创设几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发表"奇 谈怪论" .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人文精神的基石,它包括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 中的自我定位,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实现自我超越. 这堂课的内容本身并不难,但如照本宣讲,就会枯燥,乏味,因此,我围绕以问题为核 心,培养学生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判精神,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做到不唯书, 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大胆批判.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

  3,正视学生发表的"异见""偏见" ,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应把微笑送给每一个学生, 无论什么样的学 生,都渴望被尊重,因为没有什么差生,只有未被开启的心灵. 由于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意图来回答, 当时我的确有点生气.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的 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找个契机,给予这个学生肯定和鼓励, 以挽回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为此,我们应创造一种自主,和谐的研讨氛围,以释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敢于联想, 畅所欲言, 从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 能.

初中历史课随笔篇3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