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对自身的缺点,善于暴露自己,听从别人意见,即“取”;而讳疾忌医,不听劝阻,谓之“弃”。往往二者只能选其一。
有两位艺术家在培养孩子弹钢琴时做法各异:一位让孩子自己在一个房间里练琴,另一位则让孩子每天在客厅里练琴。当然,这两位老艺术家的孩子都成了钢琴家,但成就却各有高下。
日日在客厅中练琴的孩子,来往宾朋看到,赞其长处,指其弊端,从而汲取这些局外人的宝贵意见,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后天的演奏水平;日日独自练琴的,掩饰自己的缺点,没有他人的意见,可谓是“当局者迷”。那么,成就高下你自然可知。
俗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缺少“取”的勇气,自然得不到利于行的忠言。善于取纳别人的意见,不仅能帮助自己成才,而且还有助于国泰民安。唐太宗曾说过魏征是他的镜子,这正是因为魏征敢于直言讽谏,当面指出君王的不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使国家得以富强,也才会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应该不耻下问,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金玉良言,受益匪浅。选择“取”的人,虽亡羊补牢,却能如愿以偿。
选择“弃”的人 ,回避自己,逃避现实,只知自我长处无缺点。长此已久,只会更加清高傲慢,自命不凡,重视理论,忽略实际,误入歧途。正如金庸先生笔下一意孤行的东方不败、古代纸上谈兵的赵括,他们都不听取别人的逆耳忠言,一条路跑到黑,结果赔上了性命,再没有了“补牢”的机会。置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不顾的蒋介石,他独断专行,一心想称王称霸,与正义背道而驰,百姓骂之,人民唾之。再看看鸿门宴的主角项羽,“一失足成千古恨”西楚霸王失去江山,眼睁睁的看着刘邦成了霸王。生活中佯装明白的人很多,他们似懂又非懂,知其一不知其二。“书到用时方恨少”,当众难堪下不来台,后悔就完了。
针对“取”与“弃”的选择,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与“弃”要适当。“取”,不仅展示自己的缺点,善于自我解剖,而且展示自己的长处,勇于面对自我。“弃”,不仅要抛弃毫无营养的糟粕,而且要抛弃闭耳塞听的坏脾气。
“取”与“弃”要恰到好处,把忠言逆耳摆在“客厅”里,把虚荣锁在“房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