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读书

2019-02-21

  如今的我面对作文总是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厌恶了,就同很多同学说的那样:“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疼”。因此,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多是流水账——枯燥不堪。

  这时候总要迫使自己去多读书,然而又常难坐住,安不得心,读不下去,只是觉得读书很有必要,所以,硬着头皮花上一点时间读读一些经典,看看一点杂文,期望从中找到什么技巧:不必费很多精力,就能吸收若干知识。可我也知道,这样是做了表面功夫没能真正地读到书,读好书,最终多是事倍功半的了。于此,在家人的陪同下,我稳下心来慢慢读起书来,久而久之似乎对读书愈来愈喜爱了,尽管刚开始十分厌恶。

  在读过的那些书中,古人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是发奋读书的典型。他们在那般恶劣的环境里,依然坚持读书,并达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反观当今,我们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环境中却丢了前人发奋好学的那种意志,将中华民族的一些美德扼制在自己手里了。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难以平息内心的激动,觉得身为学生的我们实在有义务去发扬民族的优秀美德,使得中华民族长久昌盛下去。因此,读书显得那么重要。当然,不能因为这点就老是把读书挂在嘴边,成了空喊读书的假把式。只有频繁接触书籍,在阅读的过程着将它形成一种习惯,进而产生兴趣,在读书中获得快乐和力量,才不会落入速成文学的俗套,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书,除了为着那伟大的目的之外,予我的益处也是非常多的。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使人理解了人生的价值。它如一位贴心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因此,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我扑在面包上”高尔基也曾如此说过。他们都很好地诠释了读书的重要性。用我的话讲:“生活里若没了书籍,就像一只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失去了方向。”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文化修养。若是经常地思考、钻研,那么,我们便能经常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我常读书,还可以巩固前段时间里学习到的知识要点,帮助自己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书读多了,渐渐地就成了一种享受。书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深厚无比的情感无时无刻都牵引着我。它悲伤时,我也随之悲伤;它快乐,我也随之快乐。在我的情感世界历,无不充斥中书籍的韵色,它使我原本枯瘠的生命变得鲜丽,充满生机。

  有时候,读书对我而言又是一次次的旅行。您瞧江南庭院外“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句的春色,即便身处框框条条的教室中,我也能赏到无限春光。欣赏完春景,再来一睹夏日风光,如这小塘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般。秋天里的枫叶也是甚得人爱,在山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歌里的“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又让我领略到北国冬日严寒的巨大威力。不同的季节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书籍亦同样会给予不同的亲近自然的体验,让我们静坐学舍而能游天下,能游四季。

  岁月短暂,时光匆匆,在不可躲避的成长的道路上,所幸有书相伴,让我一个懵懂的少年能游历祖国山川,感受人间沧桑;所幸有书相伴,使我阅出民族豪情,正道永存。因为读书,我更加自信;因为读书,我更加觉察出自己当为国家之兴盛尽出自己的一份力。

  读书,不再是为了写作,它已融入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