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_参观浙江大学有感

2020-05-06

  浙江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有着百年辉煌历史!大家去参观的话,都会被震惊到!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希望您喜欢!

  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篇一

  浙江大学位于杭州,建校多年,是一座老校。走进大门,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坪,比豪华的地毯还要可爱。接着往里走,一尊毛主席的塑像映入眼帘。那熟悉而又慈祥的面孔,给人极大的鼓舞,激励着每一个人。

  当我看见学生的教学楼和宿舍,有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感觉。我走在绿阴阴的小道上,幻想着往日那些哥哥姐姐们忙碌在小道上来来往往。那一座座破旧的小楼,都是同学们的宿舍,他们是在这幢小楼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可是在宣传栏里,仍传递着他们成功的喜讯。我对那些对生活报满希望的大哥哥大姐姐有着敬佩之情。

  五一节很快就要结束了,学生们也陆陆续续地返校,基本上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来匆匆,去匆匆,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确实,校园的生活是辛苦的,但收获也很大。

  我现在只是一个在大人眼里是个无知的小学生,很开心。但是总有一天我也会踏入大学的校门,从无忧无虑,变成一个成天忙碌不堪的人。但是这个选择是没有办法的,人与人之间都在竞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耐人寻味的古香,才是永恒的。

  我爱浙江大学,爱那种古朴的情感。我以后也要更加努力,争取踏入这个校园。

  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篇二

  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这是一次独特的相遇,浙大一个遥远的梦,乘着长途汽车揭开了他那如谜般的面纱。

  大、美、温馨,这是初进浙大的感觉,浙大坐落在水林之间,又有书香文化的气息弥漫期间,大大小小的塑像讲述着独属浙大的文化,高高低低的楼宇向这莘莘学子传授着知识。

  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高学府之一,更是作为重点大学之一,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大学组成,浙江大学的教学成果及其地位更是吸引了众多学子欣然向往。我们走过了浙大校园的一部分,却感悟到了不同的浙大,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浙大的的标志性建筑,顶部有如眼睛一样的形状,告诫学子们要大开眼界,而非拘泥,日月相交印的奇思妙想,更是意味着浙大的不同凡响。各具功能的建筑,有供举办开学典礼的,供学生共享音乐盛典的,亦有看电影的场所。

  游览了浙大校史馆,知道了创校的艰苦与不易,浙大的历史文化更是吸引人1897年,求是书院在浙江杭州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1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改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后又改称为浙江大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又因学制改革,奉命停止招生,至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学校完全停办。4月1日定名为浙江大学,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遵义湄潭也因此成为了浙大人心目中永恒的圣地和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西迁办学时期,浙江大学曾集聚了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同一时期,浙江大学还培养出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这些都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老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在西迁办学期间崛起为中华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是我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和一个奇迹。竺可桢老校长也因此成为了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由此,浙江大学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最辉煌的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大学迁返杭州。浙大的校训是求是,创新,教导人们“务求实学,存是去非”。我明白了若想要更好就要爱你的校园,从浙大校史馆的字里行间都看得出!

  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有天可以离你更近,浙大之行仍在继续。

  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篇三

  今天下午,我和袁老师一起去游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袁老师告诉我,浙江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有着百年辉煌历史,它的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98年,原来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学校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紫金港校区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

  我是第一次参观浙江大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学校非常大。我们的车在校园里仅仅转了一圈就花了三十分钟。里面全是高楼大厦,有教学楼、实验中心、学生宿舍、运动场所、图书馆,有商场,有饭馆,有医院……浙江大学真大啊,像是一个城镇。据说,学生需要骑自行车去上课,因为上课的地方离学生宿舍实在太远了,所以上学时必须买好自行车,否则可能会迟到。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这个现代化的校园里还有一幢古典的中国园林建筑——华南园,袁老师介绍说,这是清朝时期建造的。建筑的每一处都很精致,都是精心雕刻出来的,它的周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廊,长廊里的东西都是从一个古老的地方搬运过来的,这幢建筑里还存放着一块玻璃做的石头,看上去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真清秀,好看极了!

  校园里有一条河,河面很平静,河面上有几只小野鸭在嬉戏,可爱极了。河面很宽,站在岸边向远处河面望去,前方高大的建筑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十分壮观。远处有一座建筑像一只白色的神龟,可漂亮了!

  袁老师告诉我,浙江大学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人才,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进入这里学习。我要努力学习,从小做起,争取进入浙江大学深造,将来找到好的工作,既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又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浙江大学你是我心目中努力的目标。

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篇四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我来杭州已经有2个多月的时间了,近日首次有幸参观校史馆,感触颇深。

  浙江大学有着百余年的光辉历史,而这历史于1998年9月15日翻开了新的一页----四校合并。在这一天,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建成今天的浙大。名称的改变是容易操作的,然而,如何使这四校由形合走向神合,如何处理因合并带来的人员冗杂和机构臃肿的问题,如何在老浙大以理工科为基础的情况下实现人文科学的快速发展,成为浙大人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

  并校之初,浙大人通过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来应对并校带来的种种问题,浙大在不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中发展自己,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看着一幅幅图片以及下面的介绍,我深深的被这所名校在这一百多年,尤其是并校后的艰难探索打动了。我想到,一所学校在不断的经受挫折和非议中成长起来,实为不易,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当学会在苦难中坚强。合并之初,许多人说浙大被稀释了,浙大徒有虚名。而今,浙大却更加耀眼地站在人们面前。我不禁想到自己在杭州的这段日子,总是像本科阶段一样渴望被欣赏被称赞,习惯被称为好学生。而到了这里才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是在坐井观天。这是一个“人才泛滥”的地方,身边的同学们个个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相比之下,我仅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于是开始自惭形秽,终日抱怨不已,本来幻想地研究生生活就开始在自责与抱怨中流逝。参观校史馆后,我想到浙大在并校初的不易,想想它一步步成长过程中所克服的困难,所背负的艰辛,便觉得自己的挫折不算什么。学校在不断的与外界沟通和合作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一句话说得好: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的呢?

  我相信,只要努力,不断的进取,成功总会在我手中。我也相信,浙大将会保持并校时的精神,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观浙江大学观后感篇五

  星期一,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羡慕已久的复旦和浙大。一路上我一直有两个疑惑,何为名校?名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有什么区别?

  未及想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已经来到了复旦。复旦大学的校园古朴典雅,整个学校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枫树和银杏树使复旦在这个落叶的季节里更加美丽。校园里的学子来去匆匆,忙于学业,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争分夺秒。

  校园门口树立着一尊巨大的毛泽东雕像,伟大的形象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更具有几分韵味。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深思而切问。”前半句告诉我们专心一意地广泛学习的治学态度,后半句告诉我们深刻思考恳切提问的做学问的方法,复旦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大概就来源于此吧。个人认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有思想,有文化,具有强烈的个人使命感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并有一定的幸福感的有抱负的青年。名校的吸引力亦在于此,我们渴望进入名校学习,是为了发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并掌握一定的技能,然后投身社会去创造各种财富,为社会多做贡献。记得奥巴马在上海对话中国青年时说的一句话:“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心中装着的不光是自己,还有民族,还有国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在《湘江评论》中写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因为它进行的不光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的传承。所以名校总是走在一个时代的最前端,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

  站在复旦大学的门口,即将离开此处前往浙大。我不禁问自己:离开这儿了,还有能力再回来吗?

  到达浙大紫金港校区时,已经是晚上六点。此时的校园早已灯火通明,然而浙大的风景在月光的衬托下更显得一种豪迈与大气。走在浙大的校园里很少能碰见几个学生,因为此时浙大的学子都在自修室里自修。这时我不禁想起了金灿校园里的一句话:把握金色年华,创造灿烂未来。

  在浙大某学长的帮助下,我们夜游了浙大。浙大的建筑大多中西结合,十分宏伟,这体现了浙大“兼容并仓,海纳百川”的特点。但其中不乏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建筑,比如我们参观过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南华园。南华园是浙大某位校友捐赠的,它位于浙大的一角,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在此处散散心,寻找一下灵感。

  浙大的校园之美毋庸置疑,然而浙大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优良的学风,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离开浙大后,我们坐车返回学校,此时我心中的两个疑惑早已经解开。视野里的名校校园已经逐渐模糊,而心中自己将要走的路却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