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传》宋江有感:半道英雄

2020-04-15

  编者按:在《水浒传》中,人们对宋江褒贬不一。你眼里中的宋江究竟如何呢。也许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

  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做的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题记

  施耐庵先生的笔下,刻画了一位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他们有的武功卓越,有的智慧超群,有的嫉恶如仇,有的……而在我眼中,有这样一位“半道英雄”,既使世人对他的争议颇多,但在我看来,他的一举一动,最符合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他的身上,也带着那个年代的缩影。

  毛主席说:“宋江属于投降派。”不错的,正是因为宋江这种接受朝廷招安的举动,才使得梁山108位好汉,或战死沙场,或因病离世,或潜心修道……最终,只剩下寥寥27人。正可谓,悲剧一场。

  这场悲剧,也让“呼保义”宋江成为世人争议的对象。

  然而,这场悲剧的发生,真的只是宋江的过错吗?构成这个决定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一自然是宋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他认为,只要他忠于朝廷,为国争光,朝廷就可以容纳他,包括他的兄弟们,可他错了,这108位梁山好汉的强悍,世人有目共睹,皇帝会留一个这样强劲的人在朝堂之上吗?佞臣们会留这样一个潜在威胁在身边吗?

  答案,是呼之欲出的。

  于是,宋江失了兄弟,跌了性命。

  有人说,宋江“不仗义”,危难关头,背信弃义。

  可他为了帮助晁盖等人窝藏生辰纲,不仅花费大量钱财,甚至不惜杀死了阎婆惜,并失去了自己的官职,在脸上留下了耻辱的两行字,成为了一名杀人犯。

  他不讲道义吗?

  不,他不是。他为了兄弟铤而走险,仗义疏财。他又怎会不讲道义!可是,“自古忠义难两全”。

  他最终,选择了忠于国家。

  在我看来,本质上来讲,他其实是不适合做一个领袖的。

  他虽同情晁盖等人被逼上梁山,却又认为“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杀死阎婆惜后,他辗转反侧,就是不愿去水泊投奔晁盖,他劝人家落草时,仍不忘告诉人家“如得朝廷招安……也不枉为人一世。”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在宋江的心中,他仍对北宋朝廷有着不切实际的念想,他向往着光明,他向往着和平,在他的心中,他很明确地知道,他要做什么,他又能做什么。    

  他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不要妄想和朝廷作对,只有朝廷才能给你生存的广阔空间,因为他的一切,都曾来源于朝廷;可他的道义告诉他,要和朝廷斗争到底。

  在这样矛盾的时候,他是有了退缩之心的。他对自己,以及梁山好汉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在这种迷茫以及骨子里对朝廷的敬畏下,他接受了招安。

  末了,108位好汉,终是漂泊无归处,尸骨未寒寻不得归家路。而宋江,至死都是在为朝廷着想,他在为他的家国做出他最后的贡献,即使他深知朝廷的腐败,可他仍是义无返顾地走了下去,哪怕面前是无法回头的悬崖绝路。

  我仍是认为,这一切的发生,不能单怪宋江,即使他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要怪,就怪他们,生逢乱世。

  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发展的浪潮里,总要有人去维护平衡的,而梁山好汉的结局,在我看来,从他们上梁山时就已经可以注定。要么,起义成功,推翻北宋王朝;要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因为,同一个时代里,是不会出现两全其美的法则的,这是历史不允许的。

  而梁山108好汉,在施耐庵先生的笔下,完美诠释了这一定律。

  这也是文化的脆弱性。

  所以,我称他“半道英雄”。

  这条路,走到最后,许是只有他一人能懂,但他无怨无悔,于是,他终将遥远岁月惊动。

  宋江,我愿你来生,不成先生笔下一抹冤魂,愿你来生仍在你心心念念的“种花家”里,肆意潇洒,踌躇满志。

  那就这样吧,我祝你来世万寿无疆,享无边豪情,拥万里江山。

  作者: 折桂七8班 包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