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为生活来表现,个人认为可以分为多个层次进行思考,如同几个同心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6篇,欢迎借鉴参考。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一
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辞世,一代文坛巨星陨落,举世哀悼。在影视界曾经有个传闻,马尔克斯生前认为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只有好友黑泽明有资格导演,在黑泽明过世之后一直没有满意的人选。如今这两位大师都离我们而去了,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记得我的马尔克斯阅读史是从高一年开始。在那个开学季的秋天里,刚刚甩掉中考包袱的我们激情四射。我在的高一九班又是年段里最活跃的班级,各项文娱活动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兼宣传委员。当时校运动会刚刚结束,我写的几篇诗歌被莫名其妙地挂在学校的宣传栏上。为了不负众望,当然要加强文笔训练。于是我对文学的追求慢慢展开了。你想想当每天有人在晃悠着念着你的诗歌,感觉是多么的奇妙。我就是在此刺激之下,一跃而起,大补文学知识。不发奋则已,一旦下定决心,则狂扫校图书馆。我们班级刚好坐落在图书馆楼,一层,借书部是在三层。每逢课间十分钟,我就上去扫荡。图书馆管理员是两位女士,身材高挑的那位很严格,一板一眼的;矮胖的那位有点痴呆,总是斜着眼睛看着我们,讲话腔调奇怪,吐字不清晰,鼻音总是拉得老长。她们二者的组合颇像女版的“胖瘦头陀”。
一天下午,我无意中发现了《百年孤独》,依稀记得是白色封皮,上面镌刻着浙江文艺出版社、黄锦炎译等字样。原先那书是有书衣的,但是不知在哪一次借阅中被哪位粗枝大叶的读者弄丢了。经“瘦头陀”阿姨办理登记后,伴随着急促的铃声我匆匆赶回到教室,把它塞入抽屉里,压在课本、练习册、试卷之上。在无聊的英语课上,听着枯燥的语法分析,教英语的女老师又几乎不与我们互动,着实令人乏味。于是我忍不住翻了翻它,孰料书中的那些故事就像“吉普赛人的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无法专心听课,恨不得马上躲到一旁一口气阅读完毕。有些小说看了开头就没有阅读的欲望,有些小说看了开头就让人欲罢不能。这部小说是属于后者。一个作家写小说达到此境界,此生足矣。书中的光怪陆离的情节、巧妙的构思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一个名字重复于家族百年,让人感觉。偶尔想想,把它放置到更大的历史视野,整个人类不也是如此吗?
莫言的创作或多或少也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根据莫言回忆,他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兴奋不已,从此也成为了马尔克斯的粉丝之一。他坦言自己的创作深受其魔幻现实主义启发。或许马尔克斯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哺育着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软性的影响力有些时候远胜于权力、财富。马尔克斯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被世人呼之为“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但是这些对于性格乖戾的马尔克斯而言或皆为过眼云烟,是我们看重了。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二
不记得是谁说过:“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一个人坐在藤下冰凉的石椅上,这未必是孤独,在煦煦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或许你会更加迷茫。那么,什么是孤独?
黄昏,夕阳为每个存活于世上的人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人们为了活着而奔波,不断重复着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诞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的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的确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这一点而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世界将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独。林语堂说“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因为人对自己终将死去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着活着的希望。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一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结局,但人生的好坏是否并不只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着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耀,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抗拒。
孤独,并不是人生的绊脚石,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孤独的内涵:孤独,包含一种刚强、抗争、向上的精神。
孤独,其实就是一种灵魂的放射,一种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享受孤独,享受人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三
关于内容,我看懂了一点,看懂孤独的意思了。《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里说:天天做一样的事,让我感到腻烦。朋友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有时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就连桃色事件也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我们就像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得太有秩序了。简直可怕。
《百年孤独》里奥雷连诺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鱼。金鱼一共十六条。他每天都做两条,达到二十五条时,他又拿它们在坩埚里熔化,重新开始。 阿玛兰塔的晚年是在缝制殓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缝,晚上拆,直到死。
乌苏娜瞎了之后发现:当其他的人在房子里漫不经心地来来去去时,乌苏娜就凭自己剩下的四种感官注意别人的活动,使得谁也不会突然撞着她;很快她就发现,而家里的每个人却没觉察到。他们每天走的都是同样的路,重复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时匆几乎说同样的话。 这个家庭里发生了无数巧合的重复,就连爱上姑妈这种乱伦的事情也隔了两代人之后重复发生了。 重复,几乎是每个人生命里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学、上班、回家、吃饭、睡觉……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过日子。如果你仔细回顾,会猛然发现你几个礼拜、几个月几乎都是这样的日子,毫无特色。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对于年轻人,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但对于中年以后的人,三年五年不过是指顾间的事。
有时候我在想,平淡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年轻的时候谁都想热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过上几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开始重复了,又倍感无聊。无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虚,坐吃等死。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四
关于这本书我曾经记得第一次知道,还是在大学的时候好友送的这本书才有所了解,奈何当时知识匮乏,又缺乏耐心,光是书中几代人的名字已经弄得凌乱了,就处于放弃了, 最近翻到这本书,总是觉得不能辜负好友的好意,又从新翻开看看,确实也有点收获,虽然也没有全部读懂,在这里写点心得以便日后再次读懂的时候发现自己读书方面的问题
也是在网上看到介绍,这部巨作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标志着拉丁美文学的崛起,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最为著名的作品(不要被如此长的名字吓到了),这本书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这句子摘抄自百度百科),可能说一个我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可能就比较了解了, 就是莫言,还记得当时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所带来的魅力,借助着强大的现实基础,让人觉得这种魔幻有其必然性。
刚开始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作者要用“百年孤独”这个词作为书名,莫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深意?百年或许很好理解,本身书中讲述的就是几代人的事情,时间跨度上用百年也是合理的, 至于孤独, 个人理解这本书更多叙了百年来布恩蒂亚家族不断制造孤独又抗争孤独,经过了七代人的的聚散离合,辉煌过衰落过,被历史的风沙中吹得无影无踪,这就好像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命运一样,而孤独就是却诠释着整部作品的主旨,这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命运结局,更好像展示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或许是我个人过分解读了这部作品,不过这或许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每个人都很有特点,家族的一代老祖布恩迪亚沉浸在自己对于未知的探索中;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直在铸造小金鱼;丽贝卡一个人与世隔绝的生活;阿玛兰妲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恪守着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未与任何人交流,虽然他们都很不同,却有有着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很难去弄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其实当代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或许越来越怀念那种左邻右舍,吃个晚饭都可以坐在自家门口跟邻居拉家常那种感觉, 我们的关系被分离了,似乎也真的感受不到所谓的“人言可谓”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就拿手机来说,本来的初衷是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可是现状是我们好友越加越多,说知心的话却越来越少。
突然有东西处理,后面待续...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五
所以这本书是讲了一个家族近百年的故事,历经了七代人,“家族的第一个人被困在树上,随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完完整整的七代人,一个不落,在这本小说里交代了开始,也都有结局。故事在最后结束了,没有任何在世上的延续 。也是一种悲哀。
在中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看得很重要,跟“孝”直接挂钩。而这七代人,风风火火,有的子孙是传世英雄,有的子孙被当做疯子傻子,各有所命。最伟大的还是那位母亲,乌尔拉苏,一直勤勤恳恳养育子女,期望家族的子孙可以有所成,只是希望全部落了空,似乎没一个真正她认为有出息有作为的子孙。
家族遗传,不得不说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命运可能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这个家族从第一代人起,就笼罩着一层孤独的气氛,后面的六代也终没能摆脱,从家族中的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孤独的基因在暗中作祟,而且在人们失意时更加肆意妄为。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吗?不能肯定。但是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母亲都表现出孤独的一面,儿孙难免受到影响,更容易感受到孤独。一个家庭的气氛对儿孙的成长至关重要。
战争,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又因为男人和战争走得更近,女人相对远离,所以战争对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改变很大,甚至直接颠覆人生。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历史书中的一个名词,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甚至有的战争因为规模小而直接被人们遗忘。但是,每一场战争,无论大小,不管死伤,都荼毒了多少男人的灵魂,改变了多少男人的人生轨迹,更牵扯到了多少的家庭!所以,无论打着什么旗号的战争,即使是为了和平、为了什么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保护人权,统统都不是好的,对人类来说,都只能称作是灾难,而不可能是救赎! 能和平谈判解决,就不要诉诸武力战争!
这本书,好像一直被看做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最近看的一本莫言的《丰乳肥臀》,大概也被看作是一本伟大的书,毕竟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啊!所以,这两本书这三天看完了,在思考什么样的书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书呢?
这两本书,其实很相似,都是描述了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也同时间接地展现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这就是伟大之处吗?刻画出了一群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性格偏好以及自己的故事,同时每个人与他人又有衔接,人与人的衔接又勾出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风俗文化。从一个人的点,到几个人的线,再到一个时代的面,融为一体。应该是挺不容易的,可能是因为看的烂书太少,所以不能觉出这种勾勒描绘之不易和伟大?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六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20xx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希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说是十分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