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沉沦》小说中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郁达夫沉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
郁达夫沉沦读书笔记篇1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在日本的生活展开,通过环境的改变,细致地描写了他强烈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对“性”的苦闷。
《沉沦》分为八节,每个情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时间地点都不相同,主人公的心情也有变化,但是每个片段之间都没有明显的过渡。不同于其他叙事小说,《沉沦》的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的贯穿线索是主人公心情的跌宕起伏。是一种“情绪流”结构方式。这种分节式的写法,没有了传统小说的连贯性,却更使我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僻和孤单,他总是一个人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做着抗争。
第一节叙述了他在九月份的一天独自一人来到田野间看书。晴空、琼浆一般的微风、轻纱似的薄雾、带着紫罗兰气息和风的小草以及他手上的诗集和想象中的南欧海岸、小天神等意象,都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息,而主人公在这样唯美的环境中独处,时而吟诗落泪,时而注目凝视,时而又自嘲自骂,这种心情的强烈起伏与周围宁静优美的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一个孤僻的忧郁症患者。他像一个与世人隔绝的艺术家,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又害怕心思被人猜透。
第二节叙述的是主人公在学校里的故事,在这一节中郁达夫开始写到主人公对“性”的苦闷。他在学校时渴望着捧着书本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他对同学的怨恨和排斥与他独处时的那一种自由与放纵形成了对比,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他对独处的依恋和渴望。他又是厌恶与害怕孤独的,在热闹的学校中的孤独比独自一人在某个地方的孤独更加强烈,更加令他感到痛苦。他怨恨与自己疏远的同学,感激来接近自己的同学,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他自视清高,却做不到与世隔绝,他时时关注周围的人,将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与自己联系起来,于是别人的举动便牵动着他的情绪。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贪恋孤寂的深味,并不是他真的渴望别人不来近身,而是他不懂怎样与人交流,甚至连说话都成了问题。于是,他把自己的性格缺陷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嘲笑他、刻意疏远他,这种自欺欺人造成了他对同学的厌恶,也加深他的孤独感。
他这种淡淡的生活总有波澜的时候,那就是他看见异性的时候。原本已经习惯孤独的平静心情被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打破了。他被女学生的美丽和娇柔触动了,使他呼吸都紧缩起来,他激动到无视他人的存在,眼里只有两个女学生,以至于觉得似乎只有自己与她们讲了话,害羞了起来。他欣喜地跑回旅馆,又开始了自嘲自骂,他后悔自己没胆量接近别人,又马上将这种“错误”转移到两个女孩身上,他觉得她们的笑都是给那三个日本人的,因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才不屑一顾的。他将一次与异性的偶遇放大到为国复仇上,于是恨祖国的不强大,恨自己为何到日本来,恨自己虚度了青春的二十一岁。其实,那两个女学生未必注意到他,也就没有什么不屑一顾的做法了,是他自己内心的波澜太强大,以至于他的整个世界都在颤动,女学生的出现使爱情在他心里的地位迅速上升,甚至可以为爱情抛弃只是和名誉,为爱情而死。
第三四节主要描写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求学历程中换了好几所学校,因为他渴望自由,忍受不了中国学校的迷信的管束,于是他辍学回家。在家中做起文章,他将周围的一切都想象成外国的情景,这种幻想越来越剧烈,最终引发了他的抑郁症。初到日本,生活在他看来是充满希望的,他有朋友,有逍遥自得的心情,但是他对性的幻想和渴望使他觉得自己是罪恶的,于是他便开始在性的苦闷中挣扎着,于是平静的生活被搅乱了。第三四节采用了插叙的写法,告诉读者主人公为何抑郁,为何对性如此敏感。
第五节又回到了遇见两个女学生之后。他的抑郁质越来越严重,与中国留学生也逐渐疏远了,甚至把他们都当成了复仇的对象。和同伴之间的绝交使他更加绝望孤独,这时候拯救他的还是“性”。他爱上了旅馆主人的女儿,但是情形还和之前一样,他不敢与爱慕的异性说话,不但如此,还要摆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样子,虽然爱着别人,却总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证明他并不为之所动。这种傻瓜般的自尊更加剧了他的孤僻,虽然他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但却用一种柏拉图恋爱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爱情。他抑制不住好奇心,偷看了主人女儿洗澡,女人的裸体激起了他的色心,他激动地跑上楼去裹在被窝里,听到门外主人女儿的动静,他渴望她能走进来,但这时候却突然听到了她和父亲的谈话,虽然听不清,但是他肯定自己猥琐的行为被发现了,这里他做贼心虚地逃离了旅馆。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农夫,农夫对他突然的问候竟也使他猜疑,怀疑农夫也知道了他的行径。这种极度的害怕表现了他对性的渴望但却觉得性是一种犯罪,是肮脏的心理。于是,他又开始逃避,躲在了人迹罕至的梅园小屋里。
在梅园里的生活使他的抑郁质越发严重,达到一种神经质的地步。他与长兄产生了矛盾,寄去了绝交信,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既得不到爱情,也得不到亲情,他从未反思自身,把一切都归咎于天命,甚至可怜到得到了天神的怜悯。直到一天,他捧着诗集来到山顶,面对宽阔的平原晨光,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气量实在狭小,这时候他又变得乐观起来,仿佛得到了大自然的洗礼,原谅了宽恕了一切。但是,命运弄人,这种积极的心态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他的死穴“性”给击破了。他听见了草丛中男女偷情的声音,之前伟大地饶恕一切的形象一下子又被打回到下流猥琐的样子。
第七节和第八节是故事的结尾。他精神病般地无目的地行走着,既然摆脱不了性的苦闷,他就从此深陷其中了,他甘愿成为自己认为的下流的人。他走进了一家酒店,是因为知道里面有妓女才鼓起勇气进去的。面对娇滴滴的声音,他难耐淫心,又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他把找妓女的行为升华成为证明自己勇气的宣战。在被侍女问到是哪里人时,他变得羞愧起来,他又开始恨祖国的不强大,因为祖国的不强大,使得他屡屡得不到女人的亲睐。这种怨恨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祖国的不强大成为他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
读到这里,我对主人公的感情从厌恶又回到了同情。一个寄人篱下的留学生,独自一人在外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对祖国强大起来的愿望也是十分强烈的,这大概也是郁达夫自己的亲身感受。无论主人公在日本时的心理有多么扭曲,但那却是年轻人的正常心理,因为没有亲人和朋友的宽慰,这种心理才变得可怕,甚至造成了抑郁。主人公结尾含泪的呼唤,让我的心情顿时低落了。他像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受到欺负时,总是想着如果母亲在的话就不会这样。而这个能给予他温暖和保护的母亲是他弱小的祖国。他的呼唤使我觉得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变成了广大青年人的一员,和他一起呼唤和渴望着祖国的强大。
回头看看,之前他的孤僻心理也似乎可以原谅,文章原本相对独立的片段也都有了情感上的联系了。之所以贪恋独处,之所以可以为爱情而死都是因为感受不到爱,而这种爱的源泉就是祖国给他的慰藉。郁达夫通过主人公的呐喊,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加上平实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的写法,使《沉沦》这篇小说显得与众不同,不同于鲁迅犀利和充满战斗力的笔锋,也不同于冰心的温婉和盈溢母爱的风格,它有着深沉浪漫的温柔,也有着字里行间凌冽不羁的悲情。《沉沦》一经发表,就有很大的争议,大部分的声音都说这是一篇淫秽小说。但是,我十分赞同周作人对它的见解:他是‘受戒者的文学’,而非一般人的读物。它如同波特莱耳的诗歌,使明智的读者得到真正稀有的力!这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味,即使是现在,翻开《沉沦》,依旧能深深地沉沦于那个时代同胞们的呼唤中。
郁达夫沉沦读书笔记篇2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小说中的“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郁达夫沉沦读书笔记篇3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间挣扎。作者在此处抨击了封建的礼制对人性的扼杀,向封建发出挑战。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