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你可还记得,你我初相见时的场景吗?那是初平二年,你离本初而来投孤,当时你我相见恨晚。孤发现了你这王佐之才的惊才绝艳,称你为“吾之子房”,那是你才二十九岁,多么意气风发啊!
后来,孤经常问计于你,你算无遗策,驱虎吞狼,四胜四败,使孤甚感欣慰。你还给孤推荐了许多人才:公达、志才、丰孝……都是大才。
建安元年,你奉劝孤奉迎天子,孤认为你言之有理。从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成了孤的战略优势。孤知道你忠于汉室,劝孤奉迎天子是为了天子的安全。文若,请相信孤,孤当时只想当“治世之能臣”
孤知道你的大才,但你却“居中持重”帮孤调度筹划军国之事。看着你每日都在尚书台操劳,孤很心疼,孤明白,内政有时比谋划战斗更辛苦。
文若,你辛苦了。
建安十二年,孤统一了北方,却失去了丰孝。孤很难过,只能向你倾诉。孤知道,你比孤更难过。你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同僚,更是一位朋友,一位知己。
在这些年,你看着那个总叫自己小叔却比自己大的侄子已变得八面玲珑,让人不可接近,你的苦楚也无法倾诉;看着那个号称鬼才的风流男子,身体以一日不如一日。你是多么痛苦啊!所以你整日把自己埋在尚书台的公务中,就是为了不使自己想起那些人、那些事。
可是,文若你知道吗?在一个人已拥有半壁江山时,怎会没有野心?这时,孤已经想当“乱世之奸雄”了,孤知道,这一背离了你的初衷。孤知道孤对不起你,可是这一切已无法回头……
那年,孤要加九锡,平日温和的你竟公然孤,孤一生气,就把你留于寿春。后来,孤让人给你了一个空食盒,本想让你明白,汉室已如此盒,空有外表,内在虚无。聪明如你,又怎会不知?
可是,你竟坚守信念,服毒自尽。也许,死才是你最好的解脱吧。
但,文若,孤听了你的。孤,没有称帝哦。
孤知道你有多痛苦,一生的信念与二十一载为之操劳的主公,如何抉择?
纵此生玉碎,一盏饮殇魂。
文若,辛苦你了,一个人背负了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