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节日。可时至今日,除了国家规定的一天假期外,我实在感觉不到多少节日的氛围,再加上期末考试临近,端午节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周末。
“为什么要吃粽子?”
“因为是端午节啊!”
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回答。这二者就是这样的因果关系吗?我们在不断的繁衍中越来越有智慧,可是我们却丢掉了节日的真正内涵,也忘记了粽子所承载的文化。看见超市打上广告,摆上粽子,我们才知道端午节到了。我们遵照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艾草汤……却感觉像是一个过场,没有实质的东西,我们究竟缺少了什么?
望着眼前的一盘粽子,我带着疑惑细细端详,翠绿的粽叶,清香的艾草透着一股子韧劲,将里面的糯米包的严严实实的,见不到一丝缝隙。我伸出手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落粽子的“外衣”露出里面乳白的糯米。那糯米本不是什么精致的东西,却因了那几颗红豆的映衬,增添了几分莫名的灵动与生机。灯光闪烁,红豆犹如一颗颗深红油亮的玛瑙镶嵌在软嫩的糯米上,很是好看。
灯光投在我身上,晚间的微风吹乱了我的思绪,耳边传来奶奶回忆从前包粽子的情景的絮叨声,缓缓低语,似感慨又似回忆。流光溢彩的眸子将我的思绪带回了从前。重重叠叠、亦真亦幻的光景,我仿佛回到了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东京城内张灯结彩,一片红火,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恍惚间来到一个院门前,里面的老人正在包粽子,拿起粽叶,放上糯米,在糯米上添上几颗红豆,再拿起一根艾草捆裹住手中的粽子。小心翼翼地将它放进灶台,盖上锅盖,还不时地添加一些水和火把,繁琐的工序令人眼花缭乱。煮熟后的粽子,粽叶呈墨绿色,打开后芳香四溢。一大家子人很快便聚集过来,他们细细品尝粽子,脸上流淌着幸福的笑容,一旁的老人乐呵呵地看着。浓浓的糯米香,包含着老人对全家人无声的疼爱与祝福。月下的人影与摇曳的树影交相辉映,浸透在融融的月色中。小小的粽子在人们心中泛起了无限的涟漪,人们美好的祝愿以及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被永久定格,月下专注制作粽子的神情成为浓重夜色中最美的画面……
我差点落下泪来,只为人们那简单美好的心思。泪眼朦胧间,眼前的景物再次聚拢,粽子的香味弥漫在鼻尖久久未曾散去。咬一口手中软糯清香的粽子,爽滑油润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闭上眼,许下祝愿:“愿天上人间,只占欢娱,年年今夜。”这次我是十分虔诚而专注的。
原来,我们缺少的,终究是前人那淳朴美好的心思和真诚的心意。心没了想要去做的“意思”,纵使过着同样的节日,做着同样的事情,也无法明白它真正的意义和内涵。
我们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缅怀屈原、纪念屈原,却不知吃粽子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我们知道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却不知人生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知道很多很多,也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而“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只是少了一点心意,也永远差了一点心思。就像我们面对熟悉的粽子,所知道的又有多少呢?
天空的一弯新月散发柔和的光芒,我吃下手中剩余的粽子,那味道,似曾相识。平静的心湖荡开一圈圈涟漪,仿佛有什么落入水中,很轻。
粽子仍旧是那个味道,人却不是当时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