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了好久,那把曾经的旧锄头终于在荡起的尘埃中献了身。它的金属光泽已不在,长长的竹棒已变成炭黑色,刃也不再锋利,有的只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锈迹。是啊,它已经派不上多大用场了。可我脑海还是浮现着爷爷奶奶田间劳动的画面。
每当鸟儿一叫,农村便开始热闹起来。清晨,当天空还被蒙着一层淡淡的铅墨色时,劳动的步伐早已开始了。奶奶还像往常一样,照例拿出那根旧锄头,取下锄板,沾了水,坐在树下的那块石头上霍霍的磨着。石头很光亮,银闪闪的,那有规律的“嗞嗞”声在宁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动听。
在田里,奶奶微微弯着腰,一手按住锄头的下端,一手稳住上端。那把锄头便很听话的往前啃,无数的杂草便在这利齿旁倒下。我看见阳光在奶奶微微佝偻的背上跳跃。嗯……我想它是在弹奏劳动的乐章吧!
一年一年的布谷鸟开始聒噪,爷爷奶奶依然如往常一样早早下田,依然在金黄的收获中刻下自己的辛劳。机械化慢慢取代了手工,带来了高产和高效。农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扛锄头劳动的人却越来越少了。那把旧锄头老的漆黑,就像是一个古董,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劳动是一个民族的精魂,劳动是人生最美的姿态,不管它多么脏,多么累。可是在这个科技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少人高调标榜着“劳动最光荣”,又有多少人真正劳动了呢?可悲的是,现在的人连举手之劳都不愿费神了!如果你本身不愿劳动,请不要蔑视这分工不同的劳动者!
科技虽发展,传统却不该被遗失。流水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纯手工的劳动也越来越远。看着那锈迹斑斑的旧锄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时代在向前发展,它虽然没有被拾起的可能,但决不该从此被埋没在历史的过道上,它应该被我们铭记——那是我们民族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