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行中,我们一直在其中奔跑着。光年咫尺,岁月将我们的世界涂染,谱成一曲悠长的歌。而在这曲乐调中我们不停的追逐着青春,在命运的齿轮上翻阅着让我们一度追求的传世书卷。
——题记
一个人从小到大,必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书籍时常相伴。幼年时期,伴随他的是简单的画报与童话书;少年时期,伴随他的是漫画书,校园小说甚至名著;青年时期,伴随他的是各种各样有关于理论的书籍,比如艺术,科学,文集,传记,历史等等很多方面。
…………
相信很多人的读书历程和上面的虽不能说完全一样,但也十分相似。但我读书的过程,却和大多数人不相同。
一.年少不知愁滋味
幼年时期的画报只停留在三四岁时,童话书也是五六岁时期的泛黄记忆了。
家人曾不止一次说我“对书有特别的癖好”,七八岁时什么书都爱翻阅翻阅,像《红楼梦》,《三国演义》,九岁十岁时的《双城记》,《哈佛家训》等等,如果不是我没有要求继续买书,我的父母一定会蚊香眼。
年少时期最喜欢倚在窗边一遍又一遍看着那些优美语句,看着窗外桃花盛开如锦随风飘卷;看着树上夏蝉无尽地鸣叫;看着窗外凉风席卷秋叶缓缓落地;看着雪舞蹁跹,在大地上留下一片如琼般的雪痕。
年少不知愁滋味!与辛弃疾不同,少时的我可谓是真正“不知愁”,玩乐在一片书的海洋当中,嬉戏在一页复一页光阴的故事里,闲看周边一季复一季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记忆中的冗长画卷,如泼墨一般在心底晕染开来,由远及近,被勾勒出极深的一道痕迹,痕迹的名字叫做年华。
二.少年别哭,年华正好
稍稍大了一些,名著已经不能满足于我的对书籍的需要,于是我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书籍。小说,科幻,童话,文集,哲学,理论……书籍恍若大餐,而我就是那个正在餐桌前翘首以盼的饕餮,大口大口吸食着这些能给我带来更多知识量和人生指南的书册。
稍稍大一些的我不喜欢励志的书籍,因为看上去很奇异:那些看上去很励志的书籍中的主人公怎么会有那样开阔的心态?怎么会有那么多刚好等在那里的机遇?所以,我相较于反感那些书籍。而与其相反的是,我喜欢那些专业理论书籍,即使有些专业术语名词我看不太懂,但是整本书内透露出来的理智性和专业性已经彻底征服了我。
当时的我也许已经有些心不在焉。学习和书籍我选择了后者,毕竟我觉得学习方面不用我过多走心。
果然出现问题了。
一场前所未有的第二。
突然间从那个位置掉落下来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看着自己的试卷我只觉一阵又一阵难堪,我痛哭了一场。那几天我甚至觉得我的天空有些暗,书本也被抛置在一边。
直到那天我看到一篇散文的题目:少年不哭,年华正好。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也许没有人能守着一个位置永远。当你掉落下来的同时你要庆幸,因为你没有在更高的地方掉下来。可以将你的一切不幸归结到命运身上,但不要忘记命运的一半在你手里。
合上的书页伴随我的哭泣一同沉寂。
我沉淀下来。以往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一路成长的故事又被我翻了出来。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励志故事都那么糟。
在以后的今天,这段记忆又被翻了出来。这是一段长长的美丽,绽放在我的生命中,也绽放在我的书籍中。
永将铭记。
三.读自己的故事
现在,我竟是恍有所悟的了。读书不一定要区分门类,任何故事都可以,任何书籍都可以,它们都能为你呈现一个新世界出来。书中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投入其中,纵情旁观,感受,最终和他们融入一体。
有时读着读着,好似拥抱了整个世界。你可以看着一切在眼前发生。故事开始,起伏,辗转,最后落幕。读着读着就读到了生活,读到一种味道,读出一种境界。
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可以纵情地跟着他们欢喜,悲伤,无助。如果真的足够专注地阅读,紧张得连呼吸都快要忘记,这不正是人生的激越,命运的牵引吗?没有所谓的顾忌,没有空寂的窒息,没有孤独,只有纯粹,只有无拘无束的享受,只有安静的倾听命运。
读他人的故事,为何不说为读自己的故事?
光阴,深浅碎念。
读书的经历,其实应当是我一路成长的经历。所阅书籍的变换一步步证明了我性格,乃至人生观的一步步完善。
在年华的史传中,每个人都有独属自己的一页。在光阴的美好中不停的追逐着青春,奔跑在命运中一路洒下无忧无虑的歌声。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