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任教初二年级。在一次活动课中,我设计了一节名叫《小当家理好压岁钱》的课程,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金钱全面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钱财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经济生活的习惯和初步的理财意识,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感想和观点的表达能力,学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置了四个活动主题,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活动。第四项活动“调查同学怎样处理压岁钱”更为重要一些,把此项列为必选活动,因为通过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学习进行社会调查。
关于“压岁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设置这项活动,旨在让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对“压岁钱”有一个了解。
关于“众说纷纭压岁钱”。 旨在引导学生“冷静思考”:“压岁钱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拜金主义可能带来的种种恶果。”用来引导学生对金钱作理性思考和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钱财观。
关于“我也来当一回家”。 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培养节约意识和初步的理财能力。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家庭的理财实践,通过亲身经历了解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感悟“勤俭持家”的道理。
关于“调查同学怎样处理压岁钱”。 这项活动是对前几项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当代中学生的生活观和消费观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二是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是一次将生活教育的有益尝试,有必要认真组织开展。如何开展关于“同学压岁钱处理现状”的调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其一,认真选择好调查对象,做好与调查对象的沟通,争取调查对象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在调查中产生误解,发生误会。其二,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分项分头进行调查,然后交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
整个活动在我反复修改,认真备课后,按着事先的计划顺利地开展着。在最后一次课时,学生们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展示着自己组的成果。
有的组发言说:“我们组认为压岁钱就应该孝敬父母,你的压岁钱是父母给别人的压岁钱换来的。理当回笼给父母。” 有的组认为:“压岁钱应该存到银行,可以跟父母协商为我们单开一个户。”还有的组认为:“应该交学费。这样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培养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献爱心。拿出一部分来帮助其他贫困孩子,又能助人为乐”;“表孝心。给长辈或孤老礼物,养成敬老爱老的美德”;“买书报。可以开阔眼见,又可以与同学交流阅读、增进情谊”; “去旅游。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买保险。为自己解除健康、升学等后顾之忧。”
听着学生们一本正经,头头是道,争先恐后地举手,阐述着自己小组的观点,我心里也乐开了花,我想这次活动课设计的教育目的是达到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出了一道加试题。“好了,请安静。刚才各组代表的发言都很精彩,观点阐述得清楚,论据也较充分有一定的说服性。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有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只是依赖本组的同学,而自己没有积极参与呢?为了验证这点,我现在出一道加试题,一问便知,你在这次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受益程度。”我问:“有多少人去过银行啊?”同学们纷纷举手。我又问:“具体说说经过?”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家长带着去过,有的说是因为这次活动才第一次去了银行和父母一起存了自己的压岁钱,有的说是自己主动要求父母带着去的……三十名学生居然一多半提到了中国工商银行。我看问题难不倒学生,心想干脆出个难题镇住他们。我又问你们知道电子银行吗?谁能说说电子银行的功能及作用?我本以为十几岁的孩子那知道什么电子银行啊?学生们接下来的发言令我震惊。“电子银行一点不神秘,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了,老师,不信您问问?”,“可不是嘛,我以为您会出什么难题呢,电子银行,我家旁边的工商银行就是。可以打免费电话查询在工商银行开立的活期账户、牡丹信用卡等,还可以查询余额。还可以把自己的几个存折的钱转帐。可自助查询和缴纳电话费、手机费等费用。可以打免费电话查询银行的各种信息,比如存款利率什么的。 其实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可以足不出户办理一些事情,不必总跑到银行来办理,省去了排队的苦恼,人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安全,不用拿着那么多现金满街跑,看谁都像坏人了,哈。”
“大家说得真好!看来我得好好跟你们学学理财了!”,“铃……”在一片欢笑声中,课结束了,我却陷入了深思中。通过这节课,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我从学生那里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已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化社会跳跃的节奏,新世纪的学生飞奔的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成倍的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机遇也越来越多,兜里的钞票也越来越“厚”……在这个信息时代,电子银行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