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演讲稿 篇1
不知是醉酒驾车撞死人的事件真的越来越多,还是“后胡斌飙车案”语境下媒体对此类案件报道增多,让人产生这类事故越来越多的感觉。新近,杭州又发生了一起酒后驾车撞死人的悲剧。8月4日晚,魏某酒后驾驶保时捷越野车,撞死横穿马路的女子马芳芳。
跟同城的胡斌案一样,驾车者身份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媒体报道强调,今年29岁的魏某是杭州某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车主系其父,也是该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长——新闻这样交代并没有问题,但我不喜欢某些媒体刻意在大标题中强调“杭州保时捷撞死人案司机父亲为董事长”。像在胡斌案中刻意强调胡斌的富二代身份一样,这是在迎合社会的某种情绪,渲染社会的断裂,并营造一种对抗的氛围,把一场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描述成一场贫富对抗、强弱对立、社会断裂的标志事件。
这样的渲染是很可怕的。在胡斌案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回想一下当初某些媒体的标题:富二代阔少飙车撞死大学生 ——这多么让人血脉贲张,多么让人愤怒,多么强烈地刺激着公众本就脆弱而敏感的贫富神经,在斑马线上营造了一种多么可怕的贫富对抗、强弱对立场景。可实际上,伤亡者谭卓早已毕业工作多年,而胡斌才是杭州某大学的在读大学生。如果根据实际身份把这样的描述转换为“在读大学生开车撞死公司白领”,舆论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反应和情绪,可见这种身份标签的悖谬。
显然,一些媒体之所以那样描述,是迎合舆论中部分人对贫富差距的受害想象,在利用这种情绪进行炒作。“杭州保时捷撞死人案司机父亲为董事长”也是如此,看似在陈述一个事实,实际是在刻意强化那种“富二代没几个好东西”、“富人为富不仁欺压良民”的舆论偏见,传播“醉酒驾车者都是富人”、“强者肆无忌惮欺凌弱者”的仇恨印象。
醉酒驾车的多是富家子弟,这其实是媒体对身份的选择性强调营造出的一种幻觉。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10万左右,其中相当部分是“酒精”所致。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数以万计的家庭因为交通事故而支离破碎。另有数据统计,从1994年到XX年,全国因酒后驾车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以 7.3%的速度增长——不知有些媒体有没有深思过,每年数万起的酒后驾车案中有多少富人作的孽,多少是富二代飙车引致,多少是宝马闯的祸?
不说远的,就说近来各地发生的几起酒后或醉酒驾车撞死人的事故吧。成都那起醉酒驾车酿成4死1重伤的惊天血案,司机孙伟铭只是成都某技术公司一名普通员工,开的也不是名车。广州中山一路“5·15”造成3人死亡的特大车祸,醉酒驾车的司机梁某是一个普通人。嘉兴中院近来审理了一起案件,从安徽老家到嘉兴打工的高某,酒后驾车撞死了自己的妻子……在这样的案件中,媒体从来不会强调肇事者的身份,因为那样的身份没有“新闻性”。而一旦是个富人或富二代,身份就会在新闻标题中被强化,于是留下“富人名车草菅人命”的印象。毋庸讳言,公众情感因为这样对贫富身份的刻意渲染而进一步被撕裂,正像在胡斌案中所显现的那样:既干扰了司法独立,又撕裂了社会情感。
很明显,醉酒驾车并不是哪个阶层的原罪,不是专属哪个群体的罪恶标签,而是一种普遍性、平均分布的罪恶,人人都可能醉酒,人人都可能开车,人人醉酒开车都会危及交通安全。醉酒驾车只是一种醉酒者对法律的侵犯,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是醉酒驾车者与社会的矛盾,而不是富人与穷人的矛盾。公众的敌人是肆意践踏法律的醉酒驾车者,而不是富人,只不过有时碰巧是一个富二代而已。
确实,改革转型期的中国,贫富差距拉大是一个现实,贫富对立导致的许多问题也客观存在。但负责任的媒体应报道真相,以客观的舆论监督消弭这种断裂,理性地引导公众情绪,而不是利用这种情绪进行炒作,惟恐对富人的仇视情绪还不够,为这种情绪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评论者更要有一颗仁心,更要把尊重规则置于首位,独立、客观、理性地进行判断,而不是被怒气冲冲、情绪化的舆论所引导,迎合那种非理性的情绪。贫富差距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而不是人为地渲染。
最后回到保时捷撞死人事件上来,需要舆论聚焦的是如何以严刑峻法遏制频发的酒后驾车,严惩那些践踏规则者,而不是在撞人者身份上炒作和起哄。这是公众与醉驾者的对立,而不是穷人与富人的对立。渲染那种与事件无关的情绪,只会转移对真问题的关注。
政治演讲稿 篇2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有这么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这个贼等了好久,就是没等到曾国藩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成功与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政治演讲稿 篇3
党的政治纪律,指各个不同时期根据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组织和党员对中央已经做出决定的重大方针和政策问题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公开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言论,采取同中央的决定、决议相违背的行动。
坚持勤学笃行,增强政治自觉
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在遵守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上出现问题,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说到底就是把“革命理想高于天”抛在脑后,精神缺钙,“总开关”失灵。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学习教育入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遵守政治纪律、树立优良作风,抓住了根本、切中了要害。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辈子去磨练和洗礼、去坚守和追求。必须从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的高度,自觉把标准定得更高、尺子把得更严、功夫下得更深,持之以恒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同保持高度一致。
勤于学。思想觉悟不会随着党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党性修养也不会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而需要坚持不懈学习、终生付出努力。学习必须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当前,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有收获,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原原本本学、反复持久学、结合实际学,不能大而化之,触及不到灵魂,做到学习一次思考就深入一次、认识就深化一次。通过深化学习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慎于言。作为党员干部,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必须以政治纪律为准绳,真正做到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心中要装着党、想着党,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站在党的立场说话,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与党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以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决不允许参与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要把群众当作最亲近的人、最依靠的人,真心倾听群众呼声,既要能听懂群众说的话,更要说群众能听懂的话,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笃于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揭短亮丑、见筋见骨,做到“真刀真枪”、红脸出汗,不断提高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去,磨练意志品质,锻造过硬作风,提升能力本领,筑牢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基础。
抓好正风肃纪,规范政治行为
同志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如果纪律成了“纸老虎”、“稻草人”,就会造成“破窗效应”,使党沦为各取所需、各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就会造成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最终分崩离析。只有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周围,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高度统一、行动协调一致,始终保持党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严守底线,有纪必依。政治纪律是不可逾越的“雷区”,遵守政治纪律是无条件的。一旦突破原则和底线,就会造成生活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堕落、纪律上的松弛。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党员干部头脑要清醒、心中有定力,必须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自觉遵守党章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认真落实同志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要求,知道“天”高“地”厚。“天”就是党纪国法,党员干部必须敬畏法律、遵守纪律,明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地”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必须为民务实清廉,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中有杆秤,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使纪律真正成为廉洁从政的刚性约束。
坚持原则,执纪必严。严格执纪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治党原则,也是维护纪律权威的重要体现。严明政治纪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在对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上。要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铁面执纪、严格执纪,决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认真贯彻执行党章和准则,用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和引导党员干部的行为,不能相互拉拉扯扯、讲哥们义气,不允许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在党内形成弘扬正气的大气候。坚决同错误思想、言论和行为作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不能当“墙头草”、做“两面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党员干部行为有规矩方圆、耳边有警钟长鸣,真正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群众。
敢抓敢管,违纪必究。只有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才能遏制腐败现象发生,才能使纪律产生更大威慑力。必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党员干部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查早查小、处早处小,经常拽拽袖子、咬咬耳朵、拍拍肩膀,对问题突出的严肃问责追究,对背离党性的言行坚决纠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
做到履职尽责,强化政治担当
同志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党具有敢于担当的光荣传统,无论是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党依靠这种可贵的政治品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考验前所未有。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使命责任,敢担当、能负重、有作为,勇敢承担起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履责、守土尽责。
以强烈的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中央命令,维护中央权威。要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站在党的事业全局考虑问题,从党的整体利益出发说话办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决不允许打折扣、搞变通,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开展任何工作都要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尤其是在涉及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步调一致。
以务实的作风提高执行能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执行落实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中央决策部署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在执行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管面临多大压力、遇到多大困难,都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抓好落实。中央强调不简单唯GDP,不是不抓发展,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现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中央强调稳中求进,不是简单求稳,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中央强调反“四风”,但不能成为不干事的借口。“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迎难而上、逢难必克的勇气,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交出一份有内容、有质量的成绩单。
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干事创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改革已进入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迫切要求打造一支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的干部队伍。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是重要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敢于担当的选人用人机制,不唯票、不唯分、不唯年龄、不唯GDP,鼓励探索实践,宽容出错失误,让那些不事张扬、务实干事的人有位子有舞台。各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撑腰打气,营造担当光荣、避事可耻的氛围,让勇担当、敢作为、真干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