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1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

  1.让学生按号数先进行报数。

  2.请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站到教室左边。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站到教室的`右边。(并把对应的号数填到黑板上)

  3.为什么12号、24号、36号和48号两边都要站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此为数学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先按书中的内容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题,以适当重复来控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计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都有,必做题起点稍低,让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正确辅导,一次次地去获得作业练习的成功;选做题有一定难度,对差生不做要求,可让优生产生兴趣尽力去完成,做到“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游赶得上、下游丢不了”,真正让全班学生练中有乐、练有所获。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查看全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1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基本练习

  1、复习找因数、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第一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

  2、复习约分的方法:

  练习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二、运用知识模型:

  1、复习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并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三、思考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转。

  四、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四、总结:教学反思:

  内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查看全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精选2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董惠平

  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唐忠亮 吴颖昕 王婷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查看全文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 18和24 13和39 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 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 6的倍数 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 ),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查看全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三、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采用“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做试验,让学生用模拟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学生横拼竖摆,不仅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 “脚手架”。通过选择墙砖摆正方形和同一种墙砖摆多个正方形两个情境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教学重点:建立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五、学具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平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和媒体课件一套。         

查看全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董惠平
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唐忠亮 吴颖昕 王婷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