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综合实践课教案优秀(精选16篇)

综合实践课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吧。说说这六年来让你记得最深的人、事、物。

  同学们从原来刚进学校时的小毛孩,渐渐成长(板书:成长)为一个优秀、懂事的少先队员,在这六年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如果我们能把成长中的故事编写成一本册子,将来回忆往事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岂不妙哉!(板书:册)

  今天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课,就一起来制作我的成长册。(板书)

  二、确定制作板块

  1、在这六年中,你觉得你的什么变化最大?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说说在你的成长册中放入哪些东西,能让人一样就看出这是你,并且是在成长中的你呢!分组讨论

  2、学生提出建议(随机板书)如:“成长记录”、“我的照片”、“我的爱好”、“优秀作业”、“作品展示”、“我读过得好书”、“老师寄语”、“同学赠言”、“家长留言”等。

  3、同学们想的.可真周到啊,老师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建议都很有价值,不过要把这么多千头万绪的内容都放进来,那我们的成长册就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了,要是能把这些内容归归类,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并为各个板块起个有意思的名称,那我们的成长册就更精彩了。如:“成长的足迹”,“我有一双灵巧的手”、“精彩瞬间”、“我真棒”等。

查看全文

综合实践课教案(精选17篇)

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1

  一、活动背景分析

  宝华山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占地面积115公顷。是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中部,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无霜期长,蕴含着

  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地带性森林植被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浓郁的森林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共有124科352属529种,种子植物的种数为欧洲植物种子数的1/4,其中不乏珍稀宝贵的树种,素有宁镇山脉植物园之称。

  宝华山森林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高达92%。山中有千年古树近百株。宝华山中绿瑰宝,身为宝华人,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家乡宝华山自然风光的迤逦,了解我们家乡丰富的物种,尤其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镇山之宝——宝华玉兰”,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探究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最终成为创造家乡美的主人。家乡有这样的美景有这样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应引以为豪,我们要让家乡这样的美景为更多的人知晓,激发孩子心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时长

  使用年级:高年级

  第一阶段:2周左右

  第二阶段:1节课左右

  第三阶段:一个月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了解我们宝华上中的植物,欣赏让学生感受宝华山的林麓之美,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2、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能力目标:

  1、培养孩子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等。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学习意识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征。

查看全文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通用3篇)

化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1

  一、课名:生活中的化学

  二、类别:综合探究课

  三、探究性综合课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疑、体疑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问题产生的背景

  厨房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每一样东西都是化学物质。在厨房中,发生得最多的便是化学反应。关注厨房里的化学,就是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能更好的去工作和学习。依照自己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积累的生活常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了解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将组员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对三种小课题的研究。各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制定好可实施的实验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指导老师修改。

  (二)实施阶段第一步:各小组分别准备自己的实验器材,做好实验准备,进行实验。

  第二步:邀请指导老师参与,观摩实验过程。

  1、1小组通过将食醋与水垢混合产生的现象得知水垢的成分。

  2、2小组通过将大理石与各种调料混合产生的.现象得知大理石的成分。

  3、3小组通过查资料得知天然气的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认真做好试验,记下实验数据,多实验几次以达到结果精确的目的。整理数据,得出初步结论。指导老师进行点评。

  第三步:组员应反思自己的实验,得出不足的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改进实验方法,再进行本实验,从而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查看全文

语文综合实践课——含“雨”的诗词欣赏说课教案(通用2篇)

语文综合实践课——含“雨”的诗词欣赏说课教案 篇1

  重庆铁路中学 温国祥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有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和诗词拔萃。每个单元所选的文章都与生活紧密联系,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因此,在完成本册书的教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我安排了此次语文综合实践课。

  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真正掌握了“语文”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之后,对于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对于学好其它学科,对于日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再进一步说,学好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也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就应充分重视思维训练。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求同,认识事物的共性,从而发现规律;求异,认识事物的个性,从而发现特点,这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发现规律与发现特点都是发现事物的本质,都是思维中的“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求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两翼思维”,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巩固。

查看全文

综合实践课《量一量 找规律》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的存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
四、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
五、学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教具、学具:展示台、拉力器、弹簧、线绳、托盘、盒尺、数学书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件宝贝。谁能猜一猜是什么?(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我们能一起动手动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拉力器
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
学生:拉力器变长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
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
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查看全文

《 团结就是力量》综合实践课

                   《团结就是力量》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技能,有效的发挥团队作用。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获得成功。

   3、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生活中,培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皮球、线绳、拼图

活动流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今天的活动主题是六个字组成的,那么这六个字都是什么呢?揭晓活动主题,也是这节课的第一个活动内容。现在我们已经分成了六个活动小组,老师现在把这六个字要分别给每个小组一个。但是,要想知道你们小组分到的是什么字,我们首先要做个拼图游戏,如果拼图成功了,就可以揭开后面的纸,看答案了。最先看到答案的小组,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

学生拼图,揭示活动主题:团结就是力量。

   教师演讲,渲染气氛。(播放课件)

   师:团结诞生兴旺,凝聚产生力量。历史反复验证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透过时空的隧道,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些熟悉的画面

  (1)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手挽手,肩并肩,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前赴后继,他们,靠无比团结和坚定的信念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