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长 》教案(精选15篇)
《 周长 》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尺子,树叶,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描一描】 1,同学们,天是越来越冷了,到处树叶飘落.老师来的时候搜集到了一些树叶,想欣赏一下吗 你收集了哪些 (举起来)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下它们的形状来吗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沿着什么,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板书:边线)【如果没出现这样的词语,在演示后教师说:我们把这样的一周(手势)的长叫做:边线】
【说一说】 看我们画的图形,这画的其实就是树叶的什么啊 树叶的边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摸一摸】 那我们能一起摸一摸你手中树叶一周的边线吗 边摸边说说什么是它一周的边线.(一名展示说)
4,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或摸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 这一周边线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师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描树叶的轮廓,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周长》教案(精选12篇)
《周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规、剪刀、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在黑板上画圆。
(1)提问:你对圆有哪些了解?
(2)指名回答,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3)你还想了解什么?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周长的含义。
(1)师:你能指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吗?
(2)从实物中指出圆的周长。
(3)用语言表述圆的周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圆的周长就是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
2.教学例4。
(1)出示例4,了解轮胎规格。明确:这里的22英寸、24英寸、26英寸是指
轮胎的直径。
(2)启发思考:如果把它们各滚动一圈,哪种车轮行驶的路程比较长?
(3)比较这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结:直径越大,圆就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
《 周长 》教案(精选10篇)
《 周长 》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三年级认识周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理周长高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余人合作,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客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你看到了什么 用一句话说一说.
①小朋友围着操场跑了一圈
②彩灯沿着心形牌匾走了一圈
③老爷爷在白菜地一圈周围上栏杆
④在照片四周边上镶了一个相框
2,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像这样一圈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二,感悟生活中事物面的周长
1,3个实物图,指指表示他们的周长(树叶,方巾,红领巾)互相说说,上来指指表示它们是从那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的
(生: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我是从这里开始又到这里结束)
第一个2生指,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小结:不管我们从哪里开始,都是沿着地图走了一周
2,找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互相说说,注意语言要规范)
如: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腰围,头围.
3,找一找:
——面的周长比桌面周长长
——面的周长比桌面周长短
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有周长,而且还有长有短.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周长》教案(精选15篇)
《周长》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三年级认识周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理周长高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余人合作,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客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你看到了什么 用一句话说一说.
①小朋友围着操场跑了一圈
②彩灯沿着心形牌匾走了一圈
③老爷爷在白菜地一圈周围上栏杆
④在照片四周边上镶了一个相框
2,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像这样一圈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二,感悟生活中事物面的周长
1,3个实物图,指指表示他们的周长(树叶,方巾,红领巾)互相说说,上来指指表示它们是从那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的
(生: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我是从这里开始又到这里结束)
第一个2生指,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小结:不管我们从哪里开始,都是沿着地图走了一周
2,找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互相说说,注意语言要规范)
如: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腰围,头围.
3,找一找:
——面的周长比桌面周长长
——面的周长比桌面周长短
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有周长,而且还有长有短.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周长 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周长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
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
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
地砖的周长 教学设计(精选2篇)
地砖的周长 教学设计 篇1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