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导游词

时间:2025-04-04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 篇1

  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位于平山县城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石家庄市45公里。景区由都城遗址、王陵文物陈列馆、林山石佛堂、万寿寺组成,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

  王陵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几千件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美文物,其做工之精巧,联想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令人叹绝。尤其是石制、铜制编钟,虽历经几千年,至今尚能准确演奏优美的乐曲。丰富的史料和物证,展现了古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瑰丽独特的文化。附近的林山如平地突起,双峰遥遥相望。林山石佛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窟,石雕佛像20xx余尊,皆为唐朝文物。林山脚下的万寿寺,因唐太子李昶(字天寿)在此出家而名。寺内现存阴阳双柏、高僧墓塔群等多处景观。

  素有"神秘王国"之称的古中山国,在中国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其后几经起落,创造了辉煌历史,但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记载,其历史遗迹更是扑朔迷离。一九七四年,当人们敲开中山国历史的第一块瓦片时,这个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国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查看全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通用3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 篇1

  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位于平山县城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石家庄市45公里。景区由都城遗址、王陵文物陈列馆、林山石佛堂、万寿寺组成,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

  王陵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几千件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美文物,其做工之精巧,联想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令人叹绝。尤其是石制、铜制编钟,虽历经几千年,至今尚能准确演奏优美的乐曲。丰富的史料和物证,展现了古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瑰丽独特的文化。附近的林山如平地突起,双峰遥遥相望。林山石佛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窟,石雕佛像20xx余尊,皆为唐朝文物。林山脚下的万寿寺,因唐太子李昶(字天寿)在此出家而名。寺内现存阴阳双柏、高僧墓塔群等多处景观。

  素有"神秘王国"之称的古中山国,在中国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其后几经起落,创造了辉煌历史,但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记载,其历史遗迹更是扑朔迷离。一九七四年,当人们敲开中山国历史的第一块瓦片时,这个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国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查看全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 篇1

  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 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 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 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素有“神秘王国”之称的古中山国,在中国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其后几经起落,创造了辉煌历史,但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记载,其历史遗迹更是扑朔迷离。一九七四年,当人们敲开中山国历史的第一块瓦片时,这个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国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平山县,寻访这座古中山国遗址。

  从平山县城向东行约十五公里,一座小土山包进入记者视线。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那是中山国哀后的墓,保存完好,未被发掘。中山王“错”的墓就在哀后墓西侧大约三十米处,已于一九七四年发掘,从中出土了近两万件文物。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三二三年中山成公之子自称“中山王”,与燕、韩、赵、魏诸国王史称“五国相王”。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国内乱,中山王“错”乘机出兵伐燕略地“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夺得了燕国大片土地,跻身于诸侯之列成为千乘之国。

查看全文

广州中山大学的导游词(通用3篇)

广州中山大学的导游词 篇1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初名国立广东大学,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学校于定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xx年10月合并而成。

  中山大学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5.972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的广州和南海之滨的珠海市,广州南校区(康乐园)占地1.208平方公里,广州北校区(医科总部,位于中山二路)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大学城)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拥有正式出版书籍490.7万册、电子图书数字资源量8964GB。另外,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网络信息点数已经达到74213个,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中大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优质的学习环境。

  中山大学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至今,中山大学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中管副部级大学,设有研究生院。

  目前,中山大学设有42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在119个本科专业招生。

广州中山大学的导游词 篇2

查看全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精选5篇)

中山国都城遗址导游词范文 篇1

  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位于平山县城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石家庄市45公里。景区由都城遗址、王陵文物陈列馆、林山石佛堂、万寿寺组成,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

  王陵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几千件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美文物,其做工之精巧,联想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令人叹绝。尤其是石制、铜制编钟,虽历经几千年,至今尚能准确演奏优美的乐曲。丰富的史料和物证,展现了古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瑰丽独特的文化。附近的林山如平地突起,双峰遥遥相望。林山石佛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窟,石雕佛像20xx余尊,皆为唐朝文物。林山脚下的万寿寺,因唐太子李昶(字天寿)在此出家而名。寺内现存阴阳双柏、高僧墓塔群等多处景观。

  素有"神秘王国"之称的古中山国,在中国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其后几经起落,创造了辉煌历史,但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记载,其历史遗迹更是扑朔迷离。一九七四年,当人们敲开中山国历史的第一块瓦片时,这个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国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查看全文

广州中山大学的导游词(通用5篇)

广州中山大学的导游词 篇1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立于,现为国家“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在20xx年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在171位(大陆第五名),国际声誉和影响明显扩大。学校的一批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中山大学在15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总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1%,仅次于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2位。这15个学科领域分别是化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与行为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ESI数据库共22个学科领域,15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已超过ESI数据库学科领域三分之二。论文总影响力(总被引次数)达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处于前0.08%的位置;十年间我校ESI论文的篇平均被引次数为7.65,在国内高校排第4。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

  ,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地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