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

时间:2025-04-05

《重力》教案(精选13篇)

《重力》教案 篇1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 篇2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查看全文

《重力》教案(精选12篇)

《重力》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二.重点、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查看全文

《重力》教案(通用15篇)

《重力》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这个课题结合高一学生已经积累的物理知识,启发他们利用运动学、力学等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设计、动手实验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锻炼机会。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实验原理,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清楚实验中的误差来源。

  【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误差原因分析。理清思路,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表述研究成果。

  【科学探究】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共同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意义。

  【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组间相互评价,给出合理的完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思路

  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测量所在地区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可得

  想一想,要根据上式测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

查看全文

《重力》教案(通用15篇)

《重力》教案 篇1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

  3.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跟物体形状有关,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用悬挂法测重心(只适合薄片状物体)。

  4.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两极,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弹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绳和弹簧的弹力方向:注意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

  (2)接触面的弹力方向:点面接触、面面接触

  (3)轻杆的弹力方向:

  ①一般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查看全文

《重力》教案(精选12篇)

《重力》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查看全文

重力教案示例(通用2篇)

重力教案示例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