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25-04-05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  宋明理学 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学习过程]一、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2)儒、佛、道到唐宋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倾向;(3)韩愈、李翱复兴儒学(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二、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理学含义: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阅读与思考】材料:“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根据材料理解什么是“理”?2、程朱理学(1)代表:“二程”即    、    ,集大成者是        (2)主张①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天理的核心是         。②      朱熹,思想主张:a、               :理先于气;b、    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c 社会政治理论:“理”在人间表现为         ,儒家拥有           的天然权力,正君心。d、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的含义: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3、心学(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代思想家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1)    特点: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思想。(2)    主张:①    宣扬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论②    提出                        ,认为“良知”是人的善性,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三、理学的影响: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查看全文

2019年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xx年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1、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3、道家: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最符合社会需要)
【考点二】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1、孔子:①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④教育上:首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②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考点三】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者:董仲舒。
②主要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权,提出了“三纲五常”。
③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④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查看全文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课标解读】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史实。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学习过程】一、罢黜百家1、背景(1)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3)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参与政府机构目的                         【阅读与思考】l        

时代

治国思想

背景

秦朝

统一全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初

道家无为

战乱结束,生产破坏,与民休息,发展经济

汉武

国家统一,国力强大,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结论】:统治阶级选择治国思想的出发点:                                  各家思想具有互补性,能否被采纳要与当时的        相适应2、文化体制改革:新儒学(1)理论来源: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主张: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大一统【阅读与思考】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结论】:三纲:         、          、                         五常:     、      、      、       、       (5)目的:用思想文化的统一巩固            ,加强            ,维护               3、影响(1)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2)儒学成为            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         。(3)汉王朝为独尊儒学,加强了对       、         和         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4)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5)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6)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明显,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文化原因之一。【阅读与思考】l         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秦朝至汉代的地位变化

查看全文

2019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xx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荀子

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唯物主义);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列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属相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做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能说出自己和家人的属相,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关心。

3.初步了解十二属相所包括的动物及其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属相;丰富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2.教具:十二属相的大图片一套;

视频:《十二属相的故事》 《十二属相的儿歌》

3.学具:每名幼儿若干动物图片(包括十二属相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交流属相,引入主题

1.请幼儿介绍自己和家人的属相,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图片。

2.属相到底有多少种?又都有些什么动物?看了下面这个动画片你们就知道了。

二、播放视频《十二属相的故事》,知道属相有十二种及分别是哪十二种动物。

教师提问:

1.老鼠使用什么方法让牛驮着它走?老鼠是十二属相里的第几个?猫是属相里的动物吗?

2.属相有多少种?十二属相包括哪十二种动物?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关图片,不要求幼儿按顺序)

三、播放视频《属相歌》,了解属相的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是谁。

(教师同步调整十二属相的顺序)

四、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幼儿对十二属相的认识。

1.活动名称“多了谁”:(出示题板)请幼儿将不属十二属相的动物找出来。

2.活动名称“哪个不见了”:(出示题板)请幼儿说出少了的十二属相名称并贴上图片。

3.活动名称“谁排错了”:(出示题板)请幼儿纠正十二属相的排列顺序(重点是前两个“鼠牛”和后两个“狗猪”)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