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通用7篇)
中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爱心毯的来历和意义。
2、与同伴合作制作爱心毯,体验合作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碎布若干、底纸板、双面胶。
2、幼儿用书第13—16页。
3《美工》第17页。
4、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块百家布(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瞧,这儿有一块毯子,你觉得这块毯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引导幼儿发现这块毯子是用很多布拼成的。
2、教师;哦,这块毯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爱心毯。小朋友们猜一猜才为什么要叫它爱心毯呢?
幼儿自由讨论片刻。
教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
二、教师讲述故事至"我成了一块没人要的小碎布"。
1、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故事里的小花布有一个什么样的美好心愿?这个心愿实现了吗?为什么没有实现?
教师;小花布被剪去做什么了?小花祅、布娃娃送给谁了/
教师:小花布越变越小,还能做成裙子吗?成了一块没人要的小碎布,你觉得小花布现在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教师;如果你是小花布,你愿意被老奶奶、阿姨剪走吗?
三、教师讲述故事至结尾。
1、教师:小花布最终被做成了什么?小花布喜欢现在这个样子吗?为什么?
2、教师:你喜欢爱心毯这个名字吗?为什么?
3、教师:如果你有这块小碎布,你会拿来做什么?你会为它取个什么名字?
我小时候——中班心理健康活动(通用2篇)
我小时候——中班心理健康活动 篇1
要求:通过观看和讲述婴儿生活图片,知道自己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爱护,加深热爱父母的感情。
准备:
婴儿生活图片一套,第一张图片是妈妈喂宝宝吃奶,第二张图片是妈妈替宝宝换尿布,第三张图片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每一个幼儿带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邀请一位怀抱婴儿的妈妈。
过程:
一、老师出示婴儿生活图片,讲述父母怎样照料小宝宝的。
1、先放婴儿啼哭的录音,引起幼儿注意,然后看图片。幼儿观看,老师提问:宝宝为什么哭?妈妈是怎样喂妈的?你小时候吃的是妈妈的奶还是牛奶?妈妈为什么不怕脏不怕臭给宝宝换尿布?让幼思考,议论,回答问题,然后给每张图片作小结。
2、老师总结:你们小时候,也像这个小宝宝一样,不会说话,不舒服时只会哭。是姐姐给你喂奶,给你换上干净的尿布。妈妈又抱着你,轻轻地拍着你,让你舒舒服服地睡觉。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关怀照顾下,慢慢地长大了。
二、请抱婴儿的妈妈来到幼儿中间,让幼儿看妈妈是如何照顾小宝宝的。
1、引导幼儿招呼小宝宝。(小宝宝不会应答)小宝宝的妈妈介绍说:小宝宝虽然已经长大一些了,但是还不会说话,要妈妈慢慢教他才行。
2、让幼儿和小宝宝比比谁高谁矮,谁的手大,谁的手小;看看小宝贝嘴里有几颗牙齿,比比谁的牙齿多。
3、看看小宝宝如何学走路。
① 妈妈扶着小宝宝走到幼儿面前,与幼儿一一握手。
②妈妈弯腰教小宝宝走路。老师与妈妈一问一答,问答中突出妈妈关心宝宝,使幼儿懂得妈妈为了小宝宝不跌交,学会走路,虽然弯着腰很酸,很累,她都不顾。
中班心理健康活动《我和好朋友》反思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有了更多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和需要;但是有些幼儿不能和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究其原因,幼儿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合作交往。为此,设计本次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协作、商量的口吻与人合作交往,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下面我就本次活动实施的情况做一些反馈:⒈以绘本为载体,感受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和互相原谅。 本次活动我主要围绕绘本《对不起》来展开,选取了做饭、睡觉、争抢这三幅画面,分别引导孩子了解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原谅。配合故事情境来总结这些抽象的情感概念,孩子相对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且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尤其是从好朋友到互不理睬对方的对比,孩子明显体会到了小熊和小兔的孤独与难过,从而体会朋友的珍贵,知道要原谅、珍惜朋友。⒉迁移经验,回忆自己与好朋友的故事。 此环节我运用了表格的形式,主要请幼儿从绘本的三张图片延伸出自己与好朋友的故事。只是中间出现了一个小失误,我把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对应的图片贴反了,在教具方面我应该多加检查,不然会引起教学失误。但是孩子们对于自己和好朋友的故事还是很乐意分享的,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另外,针对每种情况,可能分别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会更好,这里孩子说的机会还是不够多。⒊以游戏形式升华情感。 在活动的导入和结束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一是为了激趣,二是呼应主题,让孩子切身感受与好朋友玩游戏的快乐。最后的《口香糖粘又粘》的游戏,我运用了背景音乐,并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可是问答与音乐的节奏不是很贴合,环节进行的节奏感不是很到位,这样会影响游戏的效果,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社会活动注重的是情感体验,如何让孩子乐意接受抽象的情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我觉得游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边看边想边玩,这比单纯的听或者看有趣的多,效果也更好。所以,教师不管在哪个活动中,都可以融入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学得更精彩。
中班心理健康活动《原谅真好》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摩擦,面对同伴的过失,大多数幼儿只会选择“告状”、独自伤心或互相攻击来解决。我们鼓励幼儿原谅他人,却往往发现简单的说教并不能为所有幼儿接受。因为原谅他人的重要意义幼儿很难体会。因此,我设计了原谅真好这个活动,希望通过故事引发幼儿的共同讨论,让他们通过移情体会别人有过失时的心情,从而学会原谅他人。理解原谅他人在交往中的重要性,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智能。活动目标:1、通过看看、讲讲、演演,引导幼儿初步懂得原谅他人的过失。2、积极参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3、迁移情绪,体验故事中原谅和被原谅人物的高兴与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贝贝和豆豆人物图片,表情图谱两张(害怕、生气),录像,礼物(存钱罐),一张画满爱心的卡片,音乐,一张插卡带。活动过程:一、引出主题师:小朋友,你们收到过礼物吗?收到礼物后心情怎么样?二、出示图片讲述故事第一部分。(1)师:(出示贝贝图片)这是贝贝,今天是贝贝的生日,爸爸送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带到幼儿园,要和小朋友教师一起分享,是什么礼物呢? (2)师:豆豆看见了很喜欢,也很想玩,贝贝该怎么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三、讲述故事第二部分。(1)师:贝贝还是决定把玩具借给豆豆玩,可是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现在贝贝和豆豆的心理会怎样呢?(贴上相应的表情图谱。)(2)师:这是什么火?(大火、生气的火)师:豆豆怎么样了呢?为什么豆豆会害怕?(引导幼儿观察描述豆豆的脸色。)(3)观看录像并讨论。师:贝贝气得火冒三丈,小豆子又急又害怕,该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吗?幼儿观看录像中小朋友的处理方法,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喜欢的方法”。(4)讨论什么是“原谅”,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示原谅。师:就在贝贝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老师悄悄跟贝贝说了两个字“原谅”,“原谅”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告诉大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解释“原谅”一词的意思。)(5)演一演“原谅”。师:贝贝要原谅豆豆,可贝贝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表现“原谅”呢?(鼓励幼儿通过语言或用动作表现原谅他人。)师:(小结)贝贝学你们的办法笑一笑、抱一抱、握握手、说句“我们不生气”,效果可真灵,贝贝头上的怒火不见了。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三、讲述故事第三部分。师: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贝贝又收到一份更大的礼物,是修好的礼物,还有好多好多的爱心,谁爱贝贝了?(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爱心:教师爱贝贝、豆豆爱贝贝、爸爸、妈妈爱贝贝、许多小朋友们都爱贝贝。)师:(小结)原谅多么美好啊!当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我们就该原谅他。 四、讨论:你原谅过别人吗?出示插卡带,有过原谅经验的小朋友将卡片插在“原谅口袋”中。五、结束部分,音乐中互相拥抱。师:原谅多么美好啊!当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我们就该原谅他,还是好朋友。我们一起来抱抱好朋友吧。
我小时候—中班心理健康活动
我小时候—中班心理健康活动
要求:通过观看和讲述婴儿生活图片,知道自己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爱护,加深热爱父母的感情。 准备: 婴儿生活图片一套,第一张图片是妈妈喂宝宝吃奶,第二张图片是妈妈替宝宝换尿布,第三张图片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每一个幼儿带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邀请一位怀抱婴儿的妈妈。 过程: 一、老师出示婴儿生活图片,讲述父母怎样照料小宝宝的。 1、先放婴儿啼哭的录音,引起幼儿注意,然后看图片。幼儿观看,老师提问:宝宝为什么哭?妈妈是怎样喂妈的?你小时候吃的是妈妈的奶还是牛奶?妈妈为什么不怕脏不怕臭给宝宝换尿布?让幼思考,议论,回答问题,然后给每张图片作小结。 2、老师总结:你们小时候,也像这个小宝宝一样,不会说话,不舒服时只会哭。是姐姐给你喂奶,给你换上干净的尿布。妈妈又抱着你,轻轻地拍着你,让你舒舒服服地睡觉。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关怀照顾下,慢慢地长大了。 二、请抱婴儿的妈妈来到幼儿中间,让幼儿看妈妈是如何照顾小宝宝的。 1、引导幼儿招呼小宝宝。(小宝宝不会应答)小宝宝的妈妈介绍说:小宝宝虽然已经长大一些了,但是还不会说话,要妈妈慢慢教他才行。 2、让幼儿和小宝宝比比谁高谁矮,谁的手大,谁的手小;看看小宝贝嘴里有几颗牙齿,比比谁的牙齿多。 3、看看小宝宝如何学走路。 ① 妈妈扶着小宝宝走到幼儿面前,与幼儿一一握手。 ②妈妈弯腰教小宝宝走路。老师与妈妈一问一答,问答中突出妈妈关心宝宝,使幼儿懂得妈妈为了小宝宝不跌交,学会走路,虽然弯着腰很酸,很累,她都不顾。 ③老师小结:你们小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教你们学走路的。现在你们不仅会走,还会跑、会跳,你们都要谢谢爸爸妈妈。 4、看小妈妈给小宝宝吃东西。 ①让幼儿给小宝宝吃点心。(小宝宝不会自己吃,要妈妈喂)妈妈喂小宝宝吃鸡蛋羹,先将手帕围在小宝宝的脖子上,用汤匙舀起鸡蛋羹,在嘴边轻轻地吹一吹,喂给宝宝吃。 ②让幼儿观察妈妈关心小宝宝的具体细节。老师插问:为什么要给小宝宝围上手帕?为什么还要吹一吹? ③老师小结:你们小时候和小宝宝一样,不会自己吃饭,也是妈妈一口一口地喂你吃的。 5、妈妈给小宝宝把尿,把好后让小宝宝坐在小车里,推着小宝宝出去玩,全班幼儿向小宝宝告别。 三、幼儿观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1、老师说:爸爸妈妈 把你们小时候的生活也拍下来了。现在请大家拿出来看看,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讲,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 2、每个幼儿将小时候的照片贴在磁性板上。 3、老师选择几张照片,请几个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四、游戏:学做爸爸妈妈。 让幼儿互找同伴(男女结对子),将两张椅子拼成小床,商量怎样照顾好小宝宝。然后到老师那里领取娃娃、奶瓶、尿布、小碗、小汤匙等玩具,玩“娃娃家”游戏,学做爸爸妈妈。 绘画:我小时候 要求: 初步学会画“我小时候”的哭、笑、睡三种状态,能用圆、点、短线等装饰小花被。 过程: 1、老师讲清三种状态,并示范作画。 2、幼儿作画,装饰可要求自由散画,涂我上加强。(用水彩笔画最好) 3、幼儿画好后将画组成一张画面。用彩纸贴成床,用刀划口把娃娃插入,十分有趣。 4、讲评时让幼儿讲讲“我小的时候……”或“我的娃娃……”(在笑,在哭,在睡觉)进行语言练习。
我小时候——中班心理健康活动
要求:通过观看和讲述婴儿生活图片,知道自己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爱护,加深热爱父母的感情。
准备:
婴儿生活图片一套,第一张图片是妈妈喂宝宝吃奶,第二张图片是妈妈替宝宝换尿布,第三张图片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每一个幼儿带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邀请一位怀抱婴儿的妈妈。
过程:
一、老师出示婴儿生活图片,讲述父母怎样照料小宝宝的。
1、先放婴儿啼哭的录音,引起幼儿注意,然后看图片。幼儿观看,老师提问:宝宝为什么哭?妈妈是怎样喂妈的?你小时候吃的是妈妈的奶还是牛奶?妈妈为什么不怕脏不怕臭给宝宝换尿布?让幼思考,议论,回答问题,然后给每张图片作小结。
2、老师总结:你们小时候,也像这个小宝宝一样,不会说话,不舒服时只会哭。是姐姐给你喂奶,给你换上干净的尿布。妈妈又抱着你,轻轻地拍着你,让你舒舒服服地睡觉。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关怀照顾下,慢慢地长大了。
二、请抱婴儿的妈妈来到幼儿中间,让幼儿看妈妈是如何照顾小宝宝的。
1、引导幼儿招呼小宝宝。(小宝宝不会应答)小宝宝的妈妈介绍说:小宝宝虽然已经长大一些了,但是还不会说话,要妈妈慢慢教他才行。
2、让幼儿和小宝宝比比谁高谁矮,谁的手大,谁的手小;看看小宝贝嘴里有几颗牙齿,比比谁的牙齿多。
3、看看小宝宝如何学走路。
① 妈妈扶着小宝宝走到幼儿面前,与幼儿一一握手。
②妈妈弯腰教小宝宝走路。老师与妈妈一问一答,问答中突出妈妈关心宝宝,使幼儿懂得妈妈为了小宝宝不跌交,学会走路,虽然弯着腰很酸,很累,她都不顾。
③老师小结:你们小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教你们学走路的。现在你们不仅会走,还会跑、会跳,你们都要谢谢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