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绘本故事教案

时间:2025-04-05

中班绘本故事:螃蟹小裁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2.大胆推理和猜测故事内容,体验小螃蟹前后的心情变化。

3.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螃蟹。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谁最聪明哦!

(1)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泡吐。小朋友们,请你猜猜他是谁?为什么?

(2)(出示螃蟹图片)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螃蟹?

(3)我们的小螃蟹长大了,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赚很多很多的钱,小朋友,请你来帮它想一想:小螃蟹有什么特长?可以做什么工作呢?(裁剪衣服)

教师:做衣服的人有个好听的词语叫裁缝。这个名字好听吗?叫什么?那我们就建议小螃蟹去做裁缝吧。

(4)教师:(出示图片)螃蟹做了裁缝以后非常用心,也很能吃苦。他做的衣服,式样又好又合身。很快,螃蟹小裁缝成了森林里很有名气的裁缝。

(5)教师:找他做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看看谁来了?

2、欣赏画面,初步理解故事。

第一部分:螳螂

(1)(出示图片)谁来找螃蟹小裁缝啦?它抱着什么东西呢?(布)

(2)螳螂说:我有一块布,但是它小了点儿,我想不好可以做什么。

提问:你们猜猜:螃蟹裁缝会怎么说?(螃蟹裁缝说:没问题,交给我吧。)

(十分自信的样子)幼儿示范表演

教师:哎呀,螃蟹小裁缝真的好自信啊,谁来学一学。

(3)螃蟹小裁缝开始为螳螂做衣服了,咔擦咔擦……

(4)(出示图片)第二天,螳螂的衣服就做好了。看看,螃蟹小裁缝为螳螂做了件什么衣服?(背心)螳螂穿上螃蟹小裁缝为他量身订做的背心显得特别帅气,你觉得会螳螂满意吗?你怎么知道的?(表情)谁来学学螳螂满意的样子?

查看全文

汤姆踢足球绘本故事教案(通用4篇)

汤姆踢足球绘本故事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画面内容。

  2、引导孩子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足球的形状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足球》画面

  2、足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好玩的足球

  1、出示足球: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

  2、足球和别的球有什么不一样?

  3、足球怎么玩呢?

  4、今天又一群人正在玩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观察画面

  1、你看到了什么?

  2、还有谁看见了和他不一样的?

  3、足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4、踢球的人我们可以怎么样称呼他们?球员们穿的衣服有什么特点?足球队员踢球的时候在干什么?

  5、抢到了球的人是抱着它吗?

  6、为什么又人会睡到地上?

  7、踢足球一个队友几个人,主要规则有哪些?(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足球规则:球场为长方形,每队不得多于 11 名球员,最少亦要有 7 名球员,其中之一为守门员,必须穿着不同于两队球员颜色之球衣。踢球的时候,大家要抢到球用脚把球踢到对方的球门里,站在门口的守门员可以用手,用头把球顶出来。除了守门员其他球员不可以故意用手抱球,接球,否则就是犯规……)

  三、欣赏儿歌

  1、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带来一首关于足球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就叫《足球》,请小朋友听一听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2、教师完整朗读儿歌: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1、再次欣赏儿歌,提问:圆圆的足球像什么?大家喜欢足球吗?喜欢

  有时还可以怎么说?踢球的时候大家都在干什么?抢到了球要干什么?

查看全文

绘本故事《醒了醒了》教学反思

绘本故事“醒了醒了”选自整合课程,故事内容是托班孩子很容易理解和感知的,绘本中冬眠的小动物是小班小朋友最愿意亲近的,通过小动物的不同形态、不同叫声,让小朋友感受春天有着跳动着的生命力。故事中的情节比较简单,不断重复两拍子的节奏,反复中又有着细微而有趣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孩子的认知。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感性经验。托班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先请孩子们猜猜哪些动物要冬眠来引出故事,然后通过观察绘本画面结合形象的语言、动作讲述,完全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
    注重主题课程的有机整合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的提升。我精心设计了提问:冬眠的动物在春天醒来了,那么哪些植物也在春天开始生长了?辅助提问——昨天我们到幼儿园草地去看到哪些植物长出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4号先说出“树叶”,2号说“小草”,8号说“小花”,14号说“小笋”,然后我再出示了插图,学习用“醒了醒了,(树叶)长出来了”句型讲述图意。2-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关键期,学习语言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习看图使用短句讲述是培养孩子学习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看图讲述冬眠动物在春天苏醒和生活经验回忆植物也在春天开始生长,萌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最后让孩子跟着音乐模仿角色扮演,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到了高潮。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实践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查看全文

幼儿园的一天绘本故事教案优秀(精选4篇)

幼儿园的一天绘本故事教案优秀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绳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2、通过重叠的方法测量路线的长短,对比感知哪条路线比较近。

  3、在大胆交流中感受自然测量的有趣。

  活动准备:

  1、绳子

  2、大头钉

  经验准备:

  初步掌握了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导幼儿感受直线路线的远近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春天)

  是啊,春天里小花都开了,五颜六色的;柳树也发芽了,绿绿的,春天真是个郊游的好季节。小兔子也想郊游啦,他想去池塘边看看小鱼或者去花园里看看小花,你们瞧,小兔去哪里比较近呢?

  (出示路线图{1})

  师:哪条路线比较近呢?

  哪条路线长?哪条路线短?(颜色标注)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看、比一比)

  师:哦,你是用目测的方法发现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的知道路线的长短?(测量)

  二、测量路线

  1.测量直线的路线

  师:你知道哪些测量的.工具呢?(尺、绳子、小棒、吸管等)

  师:上次我们学习了一些怎样用绳子来测量的本领,今天我们也来用绳子测量这两条线路。

  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路线相同颜色的绳子,那怎么来测量?

  (幼儿表述)

  师:现在请你来试一试。

  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是什么?(红色的路线长、绿色的路线短)

  你是怎么测量的呢?

  (幼儿表述:绳子的一头对准线路的一头,绳子拉直沿着路线走啊走,走到终点,做上标记,然后用剪刀剪去,最后再比较)

  师:你是这样做的吗?

查看全文

绘本故事《小威向前冲》课后反思(精选5篇)

绘本故事《小威向前冲》课后反思 篇1

  绘本讲述,书是没有,从网上搜到了视频。

  教学过程:先告诉孩子们今天老师要讲的内容是一个绘本故事叫《小威向前冲》,提问:“听到小威这个名字,你先猜一下,这是个男孩子还是个女孩子?”孩子们回答有女孩子的一人,其余的全说是男孩子。然后我又问:“向前冲,是在干什么?你会在什么时候向前冲?”孩子的回答更是千奇百怪了。“向前冲是在抓小偷!”孩子边说边做着动作,“在抓小偷的时候向前冲”……

  反思:利用谈话导入,孩子们感觉轻松。问题的层层深入,又引幼儿的思维跟着我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开始读故事了,先关掉声音,边看图边发问,“这是谁?他在干什么?”“这是小蝌蚪,它在游泳。”

  反思:先不要打断孩子的话,顺着他们的思维继续下去,孩子们就会有新发现。声音再现时,孩子们发现它是小精子,不是小蝌蚪。这样记忆更深。

  教学过程:当孩子们看到布朗先生的身体时,几个调皮的男孩子笑着。我的一个“嘘”的加上指引电视的方向动作,他们安静下来了。

  反思:其实在小班时孩子就认识自己的身体了。

  教学过程:画面换到教室里,它们在做数学题时,我问:“这是在哪?”“游泳池。”“海底!”孩子们大声的说着。想了想我的提问可能有问题,马上调整:“他们在干什么?54+135=?”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做数学题。”追问一步,“做数学题你会在哪做呀?”“在家。”“在教室里。”“在学校。”嗯。

  反思:原来听过关于课上提问题的讲座,一直没往心里去,看来提问题也是一门技术活呀!有待学习,提高呀!

查看全文

绘本故事《小威向前冲》课后反思

绘本讲述,书是没有,从网上搜到了视频。

教学过程:先告诉孩子们今天老师要讲的内容是一个绘本故事叫《小威向前冲》,提问:“听到小威这个名字,你先猜一下,这是个男孩子还是个女孩子?”孩子们回答有女孩子的一人,其余的全说是男孩子。然后我又问:“向前冲,是在干什么?你会在什么时候向前冲?”孩子的回答更是千奇百怪了。“向前冲是在抓小偷!”孩子边说边做着动作,“在抓小偷的时候向前冲”……

反思:利用谈话导入,孩子们感觉轻松。问题的层层深入,又引幼儿的思维跟着我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开始读故事了,先关掉声音,边看图边发问,“这是谁?他在干什么?”“这是小蝌蚪,它在游泳。”

反思:先不要打断孩子的话,顺着他们的思维继续下去,孩子们就会有新发现。声音再现时,孩子们发现它是小精子,不是小蝌蚪。这样记忆更深。

教学过程:当孩子们看到布朗先生的身体时,几个调皮的男孩子笑着。我的一个“嘘”的加上指引电视的方向动作,他们安静下来了。

反思:其实在小班时孩子就认识自己的身体了。

教学过程:画面换到教室里,它们在做数学题时,我问:“这是在哪?”“游泳池。”“海底!”孩子们大声的说着。想了想我的提问可能有问题,马上调整:“他们在干什么?54+135=?”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做数学题。”追问一步,“做数学题你会在哪做呀?”“在家。”“在教室里。”“在学校。”嗯。

反思:原来听过关于课上提问题的讲座,一直没往心里去,看来提问题也是一门技术活呀!有待学习,提高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