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训教案(精选2篇)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让职工掌握矿井采煤系统的常识。
2、使职工了解矿井采煤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从而不断提高个人安全操作水平。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每一位职工都能熟练掌握采煤系统的技术要求。
2、让职工通过理论学习,能了解采煤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采煤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五节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1、什么是矿图?它在煤矿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矿图是煤矿地质、测量和采矿等工程用图的简称,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技术资料。在采掘工程中常常需要各种矿图来表明地质状况,标定井上下工程位置,表示采掘的工程的进行情况。通过矿图可以系统的了解井下自然条件,并能对采掘工作作出规划。
2、什么叫立体图?
答:能够同时表示出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方面形状和特点的图形叫立体图。
3、什么是物体的三视图?三视图的三面投影都叫什么?
答:根据物体的正投影绘出的图形叫视图,物体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的形状和尺寸,如分别从物体的三个方面作它的郑投影,就可以获得物体三个方面的真实形状和尺寸的视图。把三个视图结合起来看,就可以得到物体完整的形状和大小,这三个视图就是物体的三视图。
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作投影面,正对我们的面叫正面,下面叫水平面,另一面叫侧面。
4、什么叫图例和比例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4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篇1
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应该利用本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筛选信息;
二、理解马克思关于职业的观点。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迈入高中的大门,距离进入社会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进入社会,我们人人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将选择哪种职业呢?你们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提问三至五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三、教师总结:
看来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自己的考虑,那么作为一代革命导师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对青年选择职业提出了哪些建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用笔标出文中对你的人生选择最有启发的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教师巡视,对学生标了哪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
五、提问学生,读自己筛选的语句,并说出筛选的理由。(估计集中在课文最后几段)
六、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的职业和他的观点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探究)
先找出马克思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历史唯物论,提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组织了共产主义同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他为人类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使自身达到了完美,并永远被人们怀念。
《新月集》教学设计(精选4篇)
《新月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用心去感受,使学生自身产生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内心独白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3、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课前准备:查找作者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他诗篇。
教学过程:
对岸
一、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练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4)同桌轮流朗读课文,相互评议、订正。
二、讨论课文。
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对岸情形如何?对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画?
为什么文中反复强调“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三、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职业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现在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吗?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三、进一步自学理解。
1、提出进一步自学的要求:
阅读课文 ,想想“我”当时只是一名学生,为何有从事这几种职业的念头,并且他为什么只想从事这三种职业?你想从事什么职业?谈谈你学完本课的体会?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新月集》教学设计 篇2案例:
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拓展阅读中安排了泰戈尔的《新月集(二首)》(《对岸》《职业》),这两首散文诗都表达了母爱的主题和孩童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1.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重点段落赏析
1.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课文精讲之重点段落赏析
1、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赏析:开头这一段作者给我们讲述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真考虑”这个词强调了在选择职业时要排除错误的幻想,要找出鼓舞的来源。并且连用了了四个疑问句,构成排比,提醒人们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清醒,要冷静善于识破假象,要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找出鼓舞的来源。
2、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赏析 这一段中,马克思提出的选择职业的原则是一是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二是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三是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表达时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得本段气势连贯,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年轻的马克思高尚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
3、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应该利用本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筛选信息;
二、理解马克思关于职业的观点。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迈入高中的大门,距离进入社会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进入社会,我们人人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将选择哪种职业呢?你们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提问三至五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三、教师总结:
看来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自己的考虑,那么作为一代革命导师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对青年选择职业提出了哪些建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用笔标出文中对你的人生选择最有启发的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教师巡视,对学生标了哪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
五、提问学生,读自己筛选的语句,并说出筛选的理由。(估计集中在课文最后几段)
六、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的职业和他的观点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探究)
先找出马克思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历史唯物论,提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组织了共产主义同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他为人类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使自身达到了完美,并永远被人们怀念。
七、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本课练习第三题设计了自我评价题,可以用此题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当堂自评,并朗读对自我的评价,同时可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予以参照。
清泉石上流——浅析泰戈尔的《职业》
摈弃了尘世的芜杂,沉浸于儿童的“新月”之国。《新月集》中,泰戈尔在心灵与情智上将自己彻底换化成了一个孩童。他带着满是新奇、天真与欣喜的眼光,如此尊崇、温柔、圣洁地描述着这个王国的爱与美,使我们得以从喧闹的世界中安静下来,随他一起走进那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倾听孩子们娇嫩的声音、清新的语言和奇妙的逻辑,天底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诗篇吗?
《职业》正是一个孩子的自言自语,宛若天国中一枝带露开放在晨光中的梨花,晶莹又美丽。她远离娇柔造作,她没有苦毒怨恨,她轻轻柔柔地诉说着,她活活泼泼地“愿意”着,然而我们听完了,却要发呆,只觉有无穷尽的愁思怅惘。每一天,我们都在规定好的时间里做着规定好的事情,伪愿意着内心的不愿意,遵从成了生活的定律,于是“我”成了人们眼中的乖孩子。可偶然当“我”向外界张望时,却发现了自由自主的小贩、园丁与更夫,终于发出热烈的呼喊:“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微渺的人真能那么逍遥自由,可以提着灯去追逐影子?至于那些有权、有钱、有名、有才的大人物就更是奔波劳苦,不得止息了。正如《诗经》说,“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表面看来,《职业》中的诗句没有严格的韵律,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铿锵可诵,只似一道亮丽流畅的清泉。然而这道清泉是活泼跳跃的,是回旋婉转的,是滚动着许多水珠子的。全诗分为三段,段与段之间的空白处似有微微的叹息声透出,含着无奈的幽忧与远近飘乎的渴慕,与《诗经》中的“一唱三叹”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心灵律动的内在韵律岂不比外在做作的韵律更芳醇醉人?
歌颂自由的文学作品历史上比比皆是,自由已成为人类无止尽的永恒追求。《职业》一诗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塑造了几个鲜明具体、生动活泼的形象。在处理这些形象上,诗人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细细描绘他们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和神态气质,只是简单地透射出小贩的叫喊“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园丁在那里掘地,更夫提着灯走来走去。然而他们的生活背景是宽广自由的:小贩“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园丁“要怎么掘,便怎么掘”,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着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全都是“且自逍遥没人管”,犹如中国水墨画,几朵飞云,几竿翠竹,一湾碧水,一抹远山,构成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竹下一个抚琴的隐士若存若失,然而意境全出,宁谧深邃,耐人寻味。在白描般的诗句中,三个典型形象的自由气息如清亮的涓流淙淙流入我们心中,流动、翻腾化成云蒸霞蔚,托着我们的心飞翔,飞向那个梦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