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通用1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17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12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精选2篇)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
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3、学习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慷慨废墟( )干涸( )坍塌( )
山毛榉 酬劳( )水渠戳( )
白桦树( )薰衣草( ) 呼啸刨根问底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干枯,没有水。
(2)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不长草木的地方。
(5)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6)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感受“奇迹”——概括一个故事
温馨提示:默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重要的数量词来概括故事(重点读3、8、11、20自然段)。
四、分析“奇迹”——认识一个老人
温馨提示:精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重要的叠词来分析人物品质。也可从其他语句勾画。
温馨提示:跳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评价性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读首尾段)。
五、探究“奇迹”——学习一种精神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你的影响,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六、积累拓展——认识更多“植树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默默“植树”的人,他们心怀大爱,毅力非凡,创造了奇迹。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七、创造“奇迹”——歌颂一种精神
选取一个“牧羊人”写一段话,歌颂他的精神。